據《人民日報》5月20日報道,截至目前,除中央批準四川因地震災情適當推遲上報改革方案外,全國30個省級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已獲中央批準,正在組織實施。這標志著改革開放以來第五次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已全面進入操作階段。 翻閱已公布的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可以頻見其中亮點,這也成為本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特色”。
轉變職能
上海市機構改革方案是中央批準的第一個地方機構改革方案。 作為本輪機構改革中率先啟動的地方,上海市此輪機構改革目的是進一步調整優化上海政府部門的組織結構,轉變政府職能。如該市組建了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該部門將原建設和交通委員會的職責、農業委員會參與指導郊區城鎮規劃建設的職責、市政工程管理局的重大工程規劃建設和資金安排等職責,整合劃入。原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市政工程管理局不再保留。 按照本次改革方案,上海市政府設置工作部門44個,其中,辦公廳和組成部門23個,直屬機構21個,另設部門管理機構6個。部門從45個調整為44個,表面上看,只是“少”了一個,但細究其中變化,卻體現“質”的深意。 負責制定這輪改革方案的上海市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此次改革,主要有“四個重點”:加強和完善重要行業管理體制;加強與整合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優化和完善城市建設、交通和管理體制,努力體現特大型城市功能和特點;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進一步提高行政效能。 “這次改革緊緊圍繞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和責任政府的構建進行,特別強調理順關系轉變職能。整個改革以理順關系,轉變職能為中心展開,最終形成一個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汪玉凱認為,與以前相比,這次改革主要是總量控制,沒有直接裁減人員的目標。過去,改革一般是管五年,這次改革從2008年開始一直到2020年,要建立起現代行政管理的體制和框架,比過去具有更長遠的目標和戰略。 北京大學中國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長彭真懷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從大的意義上講,本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做出重要的政策設計和規定,旨在著力加強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打造一個公共型和服務型政府。
探索大部門體制
積極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大廳局模式”是本輪地方改革方案的另外一個亮點。通過大部門體制進一步理順機構職責關系,地方政府盡量做到“一件事情一個部門負責”。 從2000年開始,重慶先行推進“大農業”、“大交通”、“大文化”等改革。2008年8月8日,重慶市農委掛牌成立,由原農業局、農機局、農辦與農綜辦整合而成,形成“大農業”管理格局。這項調整,使市政府直屬機構減少1個、直屬局級事業機構減少1個、處級內設機構減少16個。
整合前,該市涉農資金分散在這4個部門;整合后,截至2008年底,該市農委整合了近40億元涉農資金,統籌安排,集中用于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生產發展。在2008年全市執政為民考核中,市農委綜合排名第六,充分顯示了大部門的優勢。 在“大部制”方面,湖北省整體變動的部門和單位有4個。具體是:整合省經委、省信息產業廳,組建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整合省人事廳、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組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同時,按照一件事情由一個部門管理的原則,湖北省整合有關部門職責。將省建設廳指導城市客運的職責,整合劃入省交通運輸廳;將省文化廳指導電影發行、放映工作的職責,整合劃入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將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由省政府直屬機構調整為部門管理機構,由省衛生廳管理。 “在中央層面啟動大部制改革后,根據中央大部制改革政策的設計,地方政府作出相應的配套,這體現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彭真懷認為,把大部制改革的意圖落實到地方去,有利于上下聯動。 除了大部制改革以外,地方政府改革中有一些是中央層面所沒有的,如處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以及繼續推進省直接管理縣的財政體制改革。 “地方如何整理和調度資源,解決好管理中的各種關系非常關鍵,這也是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很特殊的方面。”汪玉凱說。對于省直管縣改革,他認為,地方政府如何加強縣域經濟的發展,把重心下放到縣一級,解決市管縣帶來的一些問題,逐步走向省直管縣,這表面上看是縱向權力在調整,實際上是服從于中央促進城鄉一體化大戰略。
“本地特色”
這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改革創新。這為地方因地制宜改革預留了廣闊的探索空間。 今年3月5日,中央批準了天津市政府機構改革方案。 據天津市編辦負責人介紹,政府機構改革體現了天津特色,從實際出發,從長遠考慮。比如,為適應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需要,加強口岸協調服務,組建了市政府直屬機構口岸服務辦公室;考慮到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特別是農村工業化的水平還比較低,將設在原經委的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局,改設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增加了中小企業發展統籌規劃、綜合協調、組織推動等職責,整合劃入了農委的鄉鎮企業局和工商局的個私經濟管理職責,撤銷鄉鎮企業辦公室。 煤炭大省山西,以煤炭工業局為基礎,將煤炭工業局的職責、省經委等有關部門涉及煤炭工業方面的職責整合劃入煤炭工業廳。不再保留省煤炭工業局。 鑒于扶貧開發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青海省組建省扶貧開發局并為省政府直屬機構;為適應依法行政的需要,將省法制辦由部門管理機構調整為省政府直屬機構…… “這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首先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大部制改革的整體思路來推動的。其次,在地方實施機構改革時,中央主要控制機構數量和人員編制總量,賦予地方比較大的自主決定權,改革體現了地方特色。”汪玉凱說。 彭真懷認為,在大的行政體制改革制度設計充分的前提下,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自己的經驗,鼓勵探索和積累經驗,是一種非常正確的方式。在他看來,包括中央政府大部制改革和地方政府跟大部制相配套的改革,在制度架構上都符合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