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5-15 據湖北日報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盧鋒近日指出,美聯儲應對危機實行數量寬松政策,激發對國際貨幣體系批評和改革呼聲。作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美國通脹與美元貶值對我國具有巨大風險,因而這一問題引發國內高度關注。 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有四種主要思路。回歸金本位思路雖有優點,然而黃金供應不能滿足經濟增長需要會頻繁導致通縮,金本位下國際收支調節以損害實體經濟為代價,金本位思路并不可行。 二是多邊貨幣制度合作以至建立“地球元”。“地球元”之類世界貨幣目標注定是美妙而遙遠的理想,然而IMF歷史和特別提款權創立等諸多事實顯示多邊貨幣制度性協調合作早已開始。目前推動這方面合作更具有現實必要性,最近倫敦G20金融峰會有關協議從一個側面代表這一領域重要進展。 三是東亞區域貨幣合作以至建立“亞元”。東亞相關合作相對滯后,原因包括IMF、美國立場影響等外部因素,內部受到區內國家互信不足與現實矛盾等因素作用,從純經濟分析角度看也受到區內各國宏觀整合度較低制約。隨著外部條件演變和區內重要雙邊關系得到改善,特別是中國與區域內各國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這一領域未來合作前景有可能顯著改觀。 四是人民幣國際化思路:伴隨中國經濟開放追趕,培育人民幣逐步成長為主要國際貨幣,并借此推動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演變改革。生于憂患的人民幣經歷計劃時期曲折探索和改革開放初步歷練,過去十多年已開始國際化“試水”并取得明顯成果。大國經濟成功追趕必然伴隨本幣走強并顯著改變原有國際貨幣秩序。我國是追趕最快和規模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通過人民幣國際化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朝合理方向演變應是我們優先考量的思路。 然而實行人民幣國際化方針至少要過三道坎。 一是倒逼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和資本賬戶開放,二是要求更為靈活匯率機制,這兩條都極具挑戰性。更具有根本性要求,來自如何通過深化國內改革,為經濟持續追趕提供制度條件。 展望“十二五”時期和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在人口和土地、擴大準入和破除壟斷、匯率利率市場化改革、通貨膨脹目標制、公共財政體制轉型等一系列領域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調整結構,為我國經濟持續追趕不斷提供動力源泉,是決定人民幣未來命運的實質條件,并且將對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產生顯著影響。由于實現持續追趕具有主動在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其他思路具有兼容互補性,做大做強人民幣應是我國占優策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