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實現外匯儲備資產的多元化,需要逐步降低美元資產比重,但不能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而要將外匯資產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功能擺在優先位置。筆者傾向于相信,外管局負責人高調披露中國買入黃金,更像是在對外界發出明確信號:中國的黃金儲備建倉目前已暫告一段落;只有等到IMF黃金大規模出售、國際金價出現較大跌幅后,中國才有可能選擇再次出手。
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人日前透露,自2003年以來,中國的黃金儲備在不為外界所察覺的情況下悄然從600噸增至1054噸,由此也使中國晉升為全球第五大黃金儲備國。 這一重磅消息直接引發了兩個反應:其一,國際市場黃金價格強力反彈,有關中國將繼續買入黃金的傳聞激勵國際期貨投資者持續看好金價后市;其二,從國內輿論來看,許多人對外管局交出的這份答卷并不領情,理由是,目前黃金在中國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資產中所占比例不到2%,遠遠落后于美國76.5%和歐盟20.1%的比例,因此呼吁外管局應繼續大膽買入黃金,以期早日實現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多元化。 對此,筆者的看法要謹慎一些:買黃金,不能操之過急,得看準時機有計劃地買入。 簡單的跨國比較不能成為中國大量買入黃金的理由。一方面,美歐國家擁有巨額黃金儲備有其特殊歷史背景。二戰結束后,美國累積了驚人的戰爭財富,1950年美國持有的黃金儲備高達2萬噸,占世界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三。然而,隨著美元-黃金雙掛鉤的國際匯兌本位制的建立,美國承擔了向世界、特別是向歐洲輸出美元及黃金的義務。到1971年美國黃金儲備銳減至9000噸。此后隨著美元與黃金的脫鉤,美國官方持有的黃金有進有出,但基本維持在8000噸左右。西歐國家情況相類似,甚至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黃金絕對儲備量還有萎縮。真正實現黃金儲備持續增長的,其實是發展中國家以及
IMF和國際清算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 黃金在美國官方儲備中占據高額比例,但這一結果建立的基礎卻是:美元本身就是最強勢的國際貨幣,且美國實行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因而根本無需儲備過多外國貨幣。根據美聯儲去年11月發布的儲備資產報告,美國政府持有的外國貨幣僅為459億美元,自然會凸顯出黃金儲備的重要性。 目前,中國無須擔心國內黃金的存量。一些主要的黃金生產國,如俄羅斯、南非的黃金儲備也都不高。2008年底,俄羅斯黃金儲備為495噸,而長期穩坐世界黃金生產頭把交椅的南非也不過持有124噸黃金儲備。個中道理很簡單,最好的儲備就是這些國家的源源不斷的黃金生產能力。而從2007年起,中國已取代南非成為世界頭號黃金生產大國,年產黃金超過280噸。而從此次外管局增持黃金的來源看,實際上主要是通過國內雜金提純及國內市場交易的方式,并非來自國際市場。 再進一步分析,由于傳統消費習慣和近年來政府鼓勵民眾購買實物黃金,一般估計中國民間藏有3000至4000噸黃金,顯然,這是一支任何人都無法輕視的力量。未來即便中國出現暫時性國際收支缺口,只要國內未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壓力,政府完全可以從民間緊急動員回購黃金。眾所周知,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民眾發動的“捐金”運動使政府迅速緩解了外部壓力。直到今日,韓國官方黃金儲備亦不過區區14.3噸。 以中國目前官方持有的1054噸黃金儲備,加上黃金生產企業的庫存和供應能力以及民間可動員的力量,保守估計中國短期內完全可以籌集2000至3000噸黃金用于應付緊急支出。更何況,依筆者看來,未來20年內,全球經濟再次出現“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美元徹底崩潰以及中國出現國際收支巨額逆差的可能性都不高。 中國要實現外匯儲備資產的多元化沒錯,逐步降低美元資產的比重也沒錯,但不能為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而多元化,而要將外匯資產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功能擺在優先位置。 進入信用貨幣時代,黃金基本喪失了作為計價工具和交易手段的貨幣職能,其地位不斷衰弱和價格的經常性大起大落都是不爭的事實。不可否認,在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特別是國際金融環境動蕩不安的特殊情況下,黃金作為貴金屬具有一定保值作用。但隨著經濟危機陰云的漸漸消散,黃金的保值功能也將隨之跌落。根據多家國際機構預測,2008年下半年世界經濟將出現好轉苗頭,而2009年世界經濟很可能將正式復蘇。目前黃金價格已超過每盎司900美元,且隨時可能出現投機性價格飆升,此時若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大量買入黃金,一旦黃金價格暴跌,則必將蒙受巨大損失。 短期內大規模拋售美元資產、買入黃金面臨極高的風險,極有可能陷入“丟了西瓜,又丟了芝麻”的困境。上世紀20年代,法國一度持有世界近一半的外匯儲備,與當今中國的情形頗有幾分類似。法國外匯儲備的主要構成是英鎊、美元和黃金。1929年至1930年,由于擔心英鎊貶值,法蘭西銀行開始拋售英鎊資產買入美元資產,致使其持有的英鎊資產迅速貶值;而1931年,出于對美元維持金本位能力的懷疑,法蘭西銀行再次拋售美元資產買入黃金,其結果是美元資產也急劇縮水。最終,法國國家財富損失驚人。 目前中國已明確表態或實際購買IMF和歐元債券,增加石油、糧食、鈾礦、銅礦等戰略物資的儲備,這些思路都是對的,有助于實現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多元化。但在此過程中應當體現出高超的策略和藝術,否則不僅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反而很可能成為國際投機者群起攻擊的目標,甚至步法國當年的覆轍。 當然,更應當指出的是,增加黃金儲備與增加美元儲備一樣,本質上是拿一種資產換另一種資產,并且都是建立在國際收支失衡和本國廉價資源輸出的基礎上的,均無助于提高本國居民的福利水平。同時,與美國短期國債相比,黃金的流動性不足;與石油、糧食和礦產品相比,黃金的實際用途不高。因此,在大量買入黃金的問題上,必須持審慎態度。 筆者傾向于相信,外管局負責人高調披露中國過去買入黃金,更像是在對外界發出明確信號:中國的黃金儲備建倉目前已暫告一段落;只有等到IMF黃金大規模出售、國際金價出現較大跌幅后,中國才有可能選擇再次出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