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睡前屈指一算,近來的飯局多與飯碗有關。求職的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主管領導,加上一串中間人。我因為比較空,經常被叫去作陪,用以調節氣氛。 媒體上說,可能有610萬應屆畢業生需要人生中第一份工作。這個數量據說是創紀錄的。此外,人數更多的進城務工人員也需要找下一份工作。今后兩年,中國政府面臨的就業壓力可能處于歷史的相對高點。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為就業所做的一切有效努力,可能正是經濟結構轉向平衡的途徑。當大學畢業生和失業農民工都找到了適合自己和社會需求的工作,中國很可能已經踏上經濟平衡增長之路。例如,北京開始重視引導大學畢業生以獨立創業代替傳統就業觀念。這可能在今后幾年形成一個創業高潮,并使私人擁有的小企業成為經濟中一大活躍因素。去年,中國有約100所大學推出了創業相關培訓課程,據說這一計劃還將擴大。 然而,創業不易,何況在中國。不談制度環境,先說資金。總額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有一個重點目標,即在經濟增長放慢的情況下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但有多少錢能直接支持創業?由于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傾向于大規模基建投資,厭惡風險的商業銀行傾向于有國家作隱性擔保的大型國有企業,小型企業和創業者的資金需求仍然得不到滿足。去年年底以來,中國的銀行貸款已出現爆炸式增長,但針對創造就業機會的其他金融扶持措施,如支持個人創業的融資便利還沒落實。倒是地方政府出了一些新招試圖解題,如上海。 政府還在設計一些其他就業方案。如動員畢業生到農村地區去支援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或將他們派往非洲等地支援國際開發。非政府組織,如國際勞工組織也將引導中國大學畢業生參與一項綠色就業促進計劃,該計劃旨在讓年輕人樹立支持環境保護的觀念。這些傳統就業觀念中的“左道旁門”將推動中西部貧困地區的經濟啟動和中國環境產業的發展。 此外,政府考慮中的幫助農民工提高勞動技能的措施,既能推動勞動力結構轉型,對進一步解決中國貧困問題也不無裨益。最近一份有關中國貧困問題的研究報告中,世界銀行驗證了貧困幾乎是農村地區所獨有的現象,中國99%的貧困人口來自農村地區。這其中就包括數量巨大的進城農民工。 隨著貧困總人口的下降,貧困人口的分布變得更加分散。這一現象削弱政府減貧政策的效果。從更廣大區域自動篩出最需要幫助的貧困人口,部分運用市場機制將比完全依靠政府救助更有效。有一個市場與政府結合的組合方案:讓市場吸引他們進城,城際自由流動,然后在就業地和企業中獲得培訓。支持組合方案的理由之一,是中國97%的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在至少有兩名成員具備工作能力的家庭。換言之,貧困往往不是因為沒工作能力,而是因為受教育不夠。而貧困者成人后繼續免費受教育只能在企業和政府相關職業技能培訓中。 因此,如果有新的中小企業不斷開業,如果二、三級城市能夠像上海一樣繁榮起來,新的就業和培訓機會就會涌現。農民工會流向一切有就業和培訓機會的地方。大學生也是。由此,中國發展中的經濟繁榮也能福澤更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