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下的上海車展某種意義上成了世界押寶中國的一個平臺。超過13款全球首發新車,25個國家和地區約1500家企業參展,使得本次車展成為自去年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車展。幾大處于困境中的跨國汽車巨頭更是把走出困境的希望寄托在中國這個大舞臺上。 上海車展之所以吸引全球汽車巨頭的目光,當然是因為中國一季度相對多數國家而言的不俗的經濟表現,并且是唯一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形勢下仍實現增長的主要汽車市場,汽車銷量一舉超過美國,這表明全球車市的主戰場開始由美國向中國轉移。
汽車消費一季度的增長,反映了前不久出臺的汽車產業振興規劃開始發揮作用。今年2月推出的汽車產業振興規劃,目的一是為拉動汽車消費,促進經濟增長和內需的擴大;二是為提升汽車產業結構,增強汽車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自主品牌有一個大發展。應該說,這兩個目的已初步達到。尤其是一季度自主品牌轎車保持今年以來市場占有率第一。 那么,一季度汽車市場的良性發展是不是就意味著中國汽車市場能夠擔當拯救全球汽車產業的重任以及中國汽車工業在全球車市中能夠分享豐厚的收益呢?恐怕還不能這么說。中國市場在全球車市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長這是毫無疑義的,但也要看到,跨國巨頭近年來在中國的戰略發生了三個明顯的變化:一是由過去大多集中于某一檔次的消費人群和細分市場向“全車系”產品布局轉變:二是開始加大對海外市場的關注,大力拓展海外市場;三是再次掀起和中國本土汽車廠商的合資潮。 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除了中國消費者日益成熟的汽車消費觀念影響外,最主要的是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加劇以及中國汽車企業的迅速崛起,特別是中國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對外資品牌構成了一定壓力。本土汽車品牌在小排量經濟型轎車等領域已占有很大市場份額,在節能環保的汽車消費理念愈發顯現的今天,跨國公司如果不能及時在這一細分市場站住腳,如果沒有在車型、品位、性價比等方面能降服市場的產品,也將意味著在中國大眾消費市場失去競爭力。此外,中國車市的回暖,大部分靠的是政府的強心針刺激,需求市場能否持續回暖,我想,沒有人敢打這個包票。 此外,我們從上海車展的盛宴中,也應該看到危機——中國汽車市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汽車產業卻是大而不強。例如,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和車企利潤同比大幅下降。根據中汽協的統計,一季度汽車出口6.10萬輛,同比下降62.06%。中國的汽車市場目前年產規模達到一千萬輛,但是,汽車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只有約70%。 當然,這首先跟外需的萎縮有關,不過也說明中國的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尚未形成影響力。汽車產業是一個非常成熟的通用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在于研發和產品的差異化精細基因。但中國汽車已經發展了20多個年頭,至今進入全球最發達的北美、歐洲市場的規模化產品仍為零,汽車的出口主要是面向一些不發達的國家。原因在于,合資模式雖然加速了整車生產本土化的進程,但國內車企無法完全消化相關的技術,從而導致自主品牌技術研發后繼乏力,部分核心技術繼續受制于人,使國內企業成為國外汽車品牌在中國的本土工廠。 我們要進一步從汽車大國成為汽車強國,必須要有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位一體的努力,改變目前散、亂、差的產業布局,尤其要大力發展自主品牌汽車。將發展自主品牌與發展新能源汽車結合起來,力爭在電動車以及關鍵性零部件的開發方面取得突破,只有這樣,中國汽車企業才有機會超越世界汽車巨頭的百年積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