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3-16 新華社記者:明金維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14日在英國霍舍姆閉幕。有著“金磚四國”之稱的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在會議期間共同呼吁,必須對國際金融機構進行改革,以增強新興經濟體的發言權和地位。多年來,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新興經濟體地位不斷上升,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已勢在必行。 當今的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起源于1944年在美國舉行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世界經濟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兩大機構應運而生。作為對當時國際經濟格局的反映,這兩個機構幾乎完全為美國和歐洲所主導。 但今天,世界經濟格局已發生重大的歷史性變化,美歐雖然仍占重要地位,但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廣大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實力不斷增強,重要性與日俱增。正如英國財政大臣阿利斯泰爾·達林在14日的會后所言:“我們不能這樣繼續下去,像是世界過去60年來從未改變! 改革國際金融機構,目的是更好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當前,危機仍在蔓延,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力獨自面對,國際金融機構必須在應對危機中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金磚四國”財長在會議期間共同表示,必須重新評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作用和對該組織的要求等,以使該組織適應新的全球貨幣與金融體系。此前已討論過的改革建議包括:應盡快建立覆蓋全球特別是主要金融中心的早期預警系統;改善國際金融機構內部治理解構,建立及時高效的危機應對救助機制;提高國際金融機構切實履行職責的能力等。 改革國際金融機構,必須反映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增加它們的話語權,從而擴大這兩個機構的代表性和合法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2008年4月批準的改革方案,發達國家的投票權重從59.5%降為57.9%,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重則從40.5%上升為42.1%。盡管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代表性有所增加,但發達國家的優勢仍相當明顯,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改革國際金融機構,必須改變這些機構領導人的產生辦法。作為一個廣為人知的“潛規則”,世界銀行行長歷來由美國人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人選則由歐洲國家決定。針對這一點,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14日在會議結束時發表聯合公報強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負責人的任命“應該通過公開和基于表現的遴選過程”。 金融危機的爆發,充分顯示了現行國際金融體系存在的弊端。只有對這一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應對危機,并避免類似的危機今后再次上演,這既是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在14日的會議上達成的一項重要共識,也是世界經濟形勢發展的大勢所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