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會同各地銀監局,對項目貸款和票據融資為核心的銀行新增信貸的流向展開了徹查,最終證明從去年11月開始的新增貸款井噴所形成的天量信貸,不僅存在著不少“虛增”成分,而另外一些資金則在銀行間系統“打轉”,只有少部分資金真正進入了實體經濟領域。
春節過后,證券公司存放于銀行同業項賬戶的資金迅速增多,顯示部分資金可能通過某些方式進入了資本市場。新增貸款的爆炸式增長和股市的強勢反彈在時間上恰好重疊,一定程度上說明銀行、企業和股市之間存在著一條隱形資金鏈。實際上,在經濟下滑趨勢未見根本好轉的情況下,企業對實業投資趨于謹慎,其閑置資金和超額授信必然會尋找短期增值機會,而進入股市“撈一把”就是首選。學術界和金融界越來越多的共識是,在某種程度上近期股市的走強,主要是因為貸款資金進入了股市,而沒有用于可能改善中國經濟前景的經營活動中。 還有,一些資金以不屑于隱身于股市的“大智慧”玩弄著銀行,無風險地通過借銀行的錢來賺取銀行的錢,1月份銀行存款高達22%的增速也說明了這一點。他們多是向銀行票據融資之后,把貸款資金再存入銀行,賺取銀行的利差。當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2.25%,而票據的貼現利率僅為1.8%,兩者之間存在0.45%的利差。 盡管信貸暴增不是我們所期許的,但是在監管層的強力控制下,接下來的信貸可能將出現暴降的走勢,也并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目前,監管層已開始控制流動性,央行近期加緊回籠貨幣的決心已然顯現。最明顯的信號就是,
2月17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選擇對91天回購品種正回購,正回購量為1200億元,為前次操作的2.4倍,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還有,去年11月,在信貸市場未完全解凍之初,央行曾表示將每兩周發行一次3月期票據,但最近央行連續三周發行該票據,接下來的數月,新增貸款暴增的勢頭或許再難出現。據中金公司預測,2月新增信貸將明顯萎縮,可能僅為3000億至4000億元。 大家現在擔心的是,如果信貸激增的勢頭就此打住,那么中國經濟率先復蘇的勢頭又會如何?實際上,問題的核心并不在于天量的信貸,關鍵在于這些資金的最終去向和使用效率。我相信央行和銀監會摸底調查的初衷也在此。因此,不能因為這些資金未能進入實體經濟而因噎廢食,強力收緊貨幣,并最終導致信貸“硬著陸”。相反,應該通過各種政策措施,努力轉變企業借貸的動機,將新增的貸款“趕出”證券市場和銀行間市場,并有效引導至實體經濟急需的領域。 監管層調查和多家機構的報告一致的結論是,大量新增貸款主要集中在有政府支持的大型國有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投資的項目中,而最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的困境。顯然,在新增貸款急升之后,中小企業并未得到實惠。而資金集中在大企業,以及部分資金未進入實體經濟,坊間一直期許的乘數效應,帶動民間投資的愿望更可能成為一廂情愿。 當此背景之下,央行急需做的事情是,應當徹底理順貨幣傳導機制,使得有真實資金需求的企業拿到貸款。而不是拘泥于總量的“驟緊猛松”,這最終只會打蒙所有的資金需求者。 近期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的產業振興規劃,隨著這些產業政策效力的逐步顯現,以及經濟形勢的好轉,我們期待著“趴”在銀行和“炒”在股市的新增貸款亦能順應大勢而動,貢獻于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結構改革大業。這才是正確處理貸款激增與實體經濟需求的科學發展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