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日前在廣州的一次講座上表示,失去投資和外貿兩駕“馬車”有力驅動的中國經濟,可能進入中速增長時代。政府投資可能導致新的產能過剩,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重點在于發揮市場手段釋放國內需求。 過去我們每年的外貿增長30%、投資增長20%,GDP(國內生產總值)則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如果外貿增長只有7%、投資增長只有10%,我沒有算細賬,那么GDP增長可能只有5%-8%。我們需要習慣中速增長。
目前面臨的是非常規的景氣循環,當下的危機是全球化時代世界經濟遭遇的第一次危機。國際間必須認識到全球化的趨勢無法阻擋,應加強協調和對話,共同應對危機。美國的貨幣政策需要與中國協調,中國的貨幣政策也需要與美國溝通。
在國內宏觀經濟政策方面,相比干預經濟,以市場化手段釋放消費需求的做法更為有效。具體而言,應放開金融服務、醫療衛生、文化傳媒和教育等領域的管制,發揮市場作用和民間創造力,以培育全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