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商不奸,無賈不貪。”這種口諺流行已久。如今,商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行規和商業道德。中國傳統的商業道德是以誠為本,童叟無欺。正派的商人,從來是生財有道,愛惜自己的商人形象。 中國的舊商號大多供奉著一尊神像,商人的祖師爺,白圭。白圭是戰國時經營農副產品的富商,因擅長經營譽滿天下。白圭強調商人應具備四個素質,這就是“智、勇、仁、強。”其中的“仁”,就是商業道德。他認為,商業經營不以“取予”的多少為標準,應薄利多銷,還利于民。 陶朱公范蠡,也被舊時商人奉為師爺。范蠡棄政從商后視錢財為身外之物,賺之于社會,還之于社會。因此,他三次發財,三次把賺得的錢散發給窮人,在其著作《計然》中要商人們應特別注意商品質量,貨真價實,物美價廉。 在長期經商過程中,中國古代商人總結了特定的商訓:“和氣生財,信譽至上,童叟無欺,行善積德,方能發家致富”,并以此為鑒,規范商業活動。 據報載,深圳有個農村來的婦女,在街頭擺小攤兒賣膠卷,她認死理,一個膠卷永遠只賺一角。生意紅火了,開一家攝影器材店,她還是一個膠卷賺一角錢。市場上柯達賣23元,她賣16.10元,批發量大得驚人,當地搞攝影的沒有人不知道她。外地人的錢包丟她那兒了,她花很多長途電話費找到失主。有時候弄錯帳多收了人家的錢,她火急火燎找到人家還錢。這就是誠信,是道德。她贏就贏在誠信、贏就贏在信譽,經營道德是“訂單”。 因此,有哲人說,誠信可能損了私利但得了人心,不誠信可能保了私利但失了人心,而今天的人心是明天的私利。這是一種選擇。企業選擇自己的行為,市場選擇喜歡的企業。誠信不僅屬于道德范疇,也屬于智慧范疇,它是人們為了爭取長期生存與發展而采取的一種理智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