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溫家寶總理在中國銀行倫敦分行表示,世界各國都在大規模進行政府投資,但許多國家的“救市”仍是在保銀行。中國四萬億的投資計劃是投向實體經濟,沒有拿錢往銀行里補窟窿。
全球動蕩如此,怎么走出危機?救火和發展之路何在?這些問題對全世界的政治家來說都不輕松。溫總理的這番話,也許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由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動蕩,歸根結底是過度信貸導致的流動性泛濫惹的禍。應對市場危機,無論是通過各種貨幣工具調節,還是通過政府在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上反映,基本都是在流動性上做文章。仿佛解鈴還需系鈴人一般,危機是流動性惹的,解決危機的辦法也只能靠流動性恢復了,于是,宏觀經濟管理幾乎在全世界都簡約成貨幣M的各種微積分公式。 這故事在美國說得最可愛。 剛上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前總統布什救市方案的基礎上,新提出的8190億美元救援方案。其中大頭5230億美元就是直接增加投資和提供貸款保證金,這是直接注入流動性的措施。美國財政部的賬戶上并沒有8190億美元現金,直接投資也好,提供貸款保證金也好,其中的大部分支出都需要以發行國債來解決現金流。而發行國債是變相的鑄幣,是用未來的錢支付當下市場流動性不足。 而溫總理此時在現代金融機構范式的發源地倫敦,在去年全球報表最好的中資銀行海外機構里表示說,中國四萬億投資計劃是投向實體經濟的,“我們沒有拿錢往銀行里補窟窿”。這其實顯示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30年改革史,掀開了新的一頁。它意味著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摸索出一條對付經濟危機的新路。 誠然,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血液的暢通是經濟健康、穩定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一切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目的,最終都要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產業上。雖然人類未必完全有能力擺脫經濟周期的影響,但一味地依靠過度信貸來擺脫周期的影響,是市場經濟發展至今不能擺脫的短板。 溫總理的話是高度概括的,正確指出了很久以來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過度信貸與產業空心化的事實。不論作為經濟血液的金融多么重要,是血液它就不能脫離產業的身體而流動。這應該是溫總理話里最意味深長的地方。它意味著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步伐,也許會在應付經濟周期的挑戰中,以關注實體經濟的方式,走出一條應對危機的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