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1-23 作者:如一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又到春運,車站每天涌動著歸家心切的人流。雖然同往年一樣,春運的“主角”依然是農民工和大學生,但相信其中不少農民工的心境會與以往大不相同,因為牛年春節過后,他們能否還會外出打工掙錢,目前可是個未知數。 是起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讓農民工今年外出打工的路變得異常艱難。目前全球經濟正值“嚴冬”,何時復蘇前景未明。隨著我國外貿出口的明顯回落,不少原來以出口加工為主要業務的沿海企業紛紛關閉或轉產。僅外貿大省廣東,去年就有7000多家企業關閉。再看長三角,情況也很不樂觀,尤其是經營傳統出口產品的企業,日子相當難過。 這些外貿企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生意好時大量吸收農民工,現在自身難保勢必要收縮規模。因此,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農民工返鄉潮便一浪高過一浪。據農業部對10個省市的調查,到去年底全國1.3億外出農民工中已有780萬人提前返鄉。而春運的擁擠程度顯示,實際返鄉的農民工遠不止這個數字。 如此龐大的失業人群,放在哪里都會給就業帶來巨大壓力。何況,農民工流出的地方,大多經濟欠發達,工作機會比較少。否則,農民工也不會像候鳥一樣,每年都趕春運的熱鬧了。有專家指出,就業的真正挑戰將在春節之后到來!澳莻時候到底有多少人還會出來打工,才是一個關鍵性的指標!
不過,換個角度看農民工反返鄉潮,或許會對這一問題有一種全然不同的認識。如果說勞動力市場是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蓄水池”,那么農民工就是“蓄水池”中更不能缺少的“水”。中國經濟之所以保持了連年高速增長,大量廉價勞動力資源的存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社科院人口經濟研究所曾經的一個調研報告顯示,改革開放多年,勞動力流動對GDP的貢獻率達21%。勞動力資源的主力是農村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全國多達兩三億的農民工,肩負著建設城市、制造商品、服務社會等諸多重任,成為推動各地經濟特別是沿海開放地區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與城市勞動力不同的是,外出打工的農民工一旦遇到經濟蕭條、企業收縮的情況,可以暫時離開城市返回家鄉,至少大部分農民工家里還有承包的土地可以維持基本生活。所以,“下崗”的農民工返鄉,一方面大大減輕了城市就業壓力,另外一方面仍然為企業恢復生產保存著有生力量。一旦經濟形勢好轉,這些有工作經驗的熟練工,會重新走進工廠車間。即使在返鄉期間,見過世面又有技術有能力的農民工,也可以找機會創業,為活躍當地經濟作出貢獻。 所以,一味地將返鄉農民工看成是就業的“包袱”或負擔、恨不能早點甩開的想法是缺乏遠見的。就像天氣有晴必有陰,經濟發展也有起必有落,不論形勢如何變換,只要勞動力市場的“蓄水池”里隨時有足夠可用的“水”資源儲備,經濟持續發展就有基礎有后勁兒。 當然,返鄉的農民工面臨著種種困難,尤其那些已經失去承包土地的農民,生活來源都成問題,他們迫切需要政府的關心。國務院為此專門做出部署,要求各地為回家農民工廣開就業門路,加強就業培訓,鼓勵農民工積極創業自救等等。不少地方也已經行動起來,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各種幫助。更有一些地方將有技術的農民工看做是本土企業的希望,乘機大批吸納返鄉農民工。 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想讓勞動力市場“蓄水池”里的“水”長流不斷,眼下就不能不在返鄉農民工身上多花些功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