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商業零售業協會統計表明,自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元月3日,全國70個大中城市零售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826億元,同比增長26.1%。在遭遇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情形之下,取得如此業績實屬不易。
國內消費市場之所以出現如此火爆的場景,主要是因為商家做出比較大的讓利使然。現在,商場里打折成風,不少商品打折打到了三折,送券返券的活動更是隨處可見。一些大商廈里,黃金珠寶、鐘表煙酒、家電鋼琴等以往促銷中從不送券、更不會收券的“硬貨”,如今也紛紛順勢而為了。 如何撬動消費成為人們十分關注的經濟話題。目前,消費者手里并不是真沒錢,如果不能從消費者的角度給大家一個花錢的理由,等于臨門一腳踢空了。要讓消費者花錢,普通消費者的想法最簡單:物美價廉、性價比高的商品,大家自然會掏腰包。從這一點來看,一個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和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和效率。 撬動消費表面上是企業和商家的事情。實際上國家的政策導向仍是最有力的左右價格走向的力量。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政府推出的房地產新政,通過減免稅費,降低貸款首付和貸款利率打折等措施,降低了大家購買商品房的實際成本,這就給了不少正在觀望的買房人很大信心;成品油雖然還是極少數實行國家定價和國家指導價的商品之一,可最近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巨頭的價格同盟已悄然破冰,油價降了,車買得起也用得起了。另外,還有數量可觀的產品,其價格構成當中,國家征收的稅費占據了相當大比重,如國際一線品牌、進口小汽車、機票等,這些產品,國家通過稅收杠桿,都有很大的價格調整能力和調整空間。 無法否認,企業的降價行為是主導市場價格的主渠道。現在,已經有些企業是這樣做了,國產液晶電視大幅降價消化庫存,機票價格跳水,淡季國內游價格大幅降價……對不少企業而言,降價或許意味著無錢可賺,但卻能保持市場人氣,維持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還能帶來一定的現金流和較快的資金周轉。再進一步說,經濟不景氣,逼得一些壟斷企業不敢再賺取高額利潤,不能繼續搞價格聯盟,對于普通消費者,這何嘗不是壞事變好事呢? 從國外經驗看,經濟蕭條期從來都不會出現消費的全面萎縮,“東邊日出西邊雨”也是經濟規律。比如,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就催生了好萊塢電影的黃金時代。因為相比起其他的休閑娛樂項目,看電影相對便宜。與此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也給我們的降價策略提供了最好的外部條件和時機。 現在,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撬動消費是一個綜合性的市場取向,而讓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有利可圖則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法則,春節消費高潮已經啟動,面對新一輪的節日消費熱點,除了商家緊緊把握住這個大好商機之外,充分研究透消費者心理,并輔以合適的價格手段,拉動消費的難度系數將大大降低,相反獲取利益的水平也將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