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1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被認為是來年宏觀經濟調控的風向標。綜合之前多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信息,2009年中國經濟總基調可能就是“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從年初雙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到9月份的“全面保增長”,面對多變情況,中央思路幾經調整,最后確定了這個新的經濟基調。
雖然“保就業”沒有直接納入“新基調”九字方針上,但眾多信息表明,經濟形式嚴峻的最直接表現,就是撲面而來的就業寒冬。這一點,從農民工過早無奈返鄉的鋪蓋卷上可以感受,從屢屢傳出“裁員大名單”的危言中可以感受。年年都說就業難,今年尤其雪上加霜,金融危機正漸趨影響實體經濟,這種影響必然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按照中央黨校學者周天勇的估計,明年預計城鎮真實失業率將上升到14%左右,全國單因出口回落可能減少1200萬到2000萬個就業崗位(《每日經濟新聞》12月7日)。而中國社科院學者張車偉更是直接斷言:失業潮于春節后將會到來。
基于此,連日來輿論紛紛呼吁,“保就業穩收入應成為明年宏觀調控重點”,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也大聲疾呼“就業給了人尊嚴,一定要把就業放到第一位”。
那么,保就業與“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有沒有可能同步實現呢?情況不容樂觀。中國經濟最大特點就是二元經濟,資本密集型的大項目大企業與大手筆的基礎設施建設因為更容易拉動GDP而被過分重視,比例畸高—如果繼續這種思路,經濟增長保住了,并不意味著就業狀況就會自然好轉。所謂“調結構”的主要思路,是促使企業進行產業升級與創新,逐步減少對于勞動密集型的依賴,擺脫簡單的“世界工廠”模式,這難免要導致低端就業空間的萎縮—對于勞動力水平不高的中國而言,結構調整了,非但不意味更多就業機會,很可能恰恰相反。而“擴內需”的基調也并非針對就業。
那么,要做到“保就業”,就需要專門的應對措施,在新經濟基調中充分融入“就業因子”。比如,適當彈壓過熱基礎投資領域的比例,從4萬億投資中拿出相當一部分應用到對制造業的扶持、升級上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通過財稅支持增強其抵御風險的能力,支持其實現產業轉型與結構優化,以期受益企業能提供更多的崗位,并在產業升級過程中不斷吸收較高層次的勞動力,形成新增需求。同時,拿出專項資金,切實用好職業教育、技術教育平臺,加大對于勞動力的培訓力度,使更多的人能夠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新要求。其次,將就業問題上升為一段時期內的國家戰略來應對,充分動員地方政府的力量,包括取消對大學生就業的戶口限制、指標限制等行政限制,促進全國范圍的自由就業。
保就業與保增長不應該是一組矛盾,而應該成為相互的動力。一定程度上講,2009年的就業狀況如何,就在于在新經濟基調中能否有技巧地充分融入“就業因子”,令其成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組成部分,而不是繼續因二元經濟的隔閡孤立地游離其外,成為單獨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