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11月份北京、深圳及上海的房地產市場出現成交量持續回升的態勢。京城11月份共成交期房商品住宅12479套,環比成交套數及面積都增加超過50%;深圳在11月份的前3周成交都是持續回升,第四周略有下跌;上海全市整個11月成交商品住宅70.85萬平方米,環比上升了41.98%。
與樓市回暖一起回來的還有救市的呼聲——從"被憤青綁架樓市政策"、到成思危的"現在需要買房支持經濟",乃至到葉檀女士在《樓市該不該救亟須共識》一文中對深圳市長不救市論的批評,等等。 到目前為止,深圳市長許宗衡還是唯一一個公開主張不救樓市的地方高級官員。如果這唯一的一個異見,也在追求"共識"的名義下被消滅,那么,救樓市就不是高度"共識",而是絕對"共識"了。果真如此,那中國樓市很快就會迎來春天,中國經濟也將無懼于金融危機。只是,這需要誰來買單? 顯然,救市論者們是不需要為救市買單的。而需要為救市買單的消費者,此時大多數倒是樂觀樓市繼續下跌的。所以,達成救市共識根本就是一個虛妄的幻想。如果救市的共識只限于各級政府與房產商之間,那么,在高度"共識"下出臺的救市政策又有何用?沒有向消費者作切實的利益妥協,救市論忽悠不出樓市的繁榮和民眾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值得深究的不是救市論是否有用,而是房地產救市論何以又如此高調復出。自中央掏出4萬億救市計劃之后,對于中國經濟形勢的嚴峻性已經形成了共識,而如何拯救中國經濟以抵御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現在從官方到民間尚存在嚴重的分歧。12月8日,中央經濟會議即將召開,現在,正是各方利益博弈最激烈的時機。房地產救市論的出現并非孤獨的個案。近日,十位學者聯合上書建議中央救股市一事,也炒得沸沸揚揚。這絕不是巧合。現在已經是有關利益群體保命的最后時機,此時不高調出擊,更待何時? 然而,問題在于救樓市能否真正換來中國經濟的健康?此時,能夠讓中國樓市再次雄起只有依靠投機與投資性購房需求,據說央行也正在調研是否要放開二套房購房限制。如果放開購買二套房政策限制,樓市可能會加快回暖的步伐,不過,這只能是讓已經消失的泡沫重新浮現,從而制造出更大的金融風險,同時,將樓市維持在一個較高價位上,只會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讓中國經濟被樓市綁架著一路狂奔。顯然,可以預見,短期之內,中國經濟增長的內部動力與外部環境都不能支撐非理性繁榮。 當下,我們面臨的是中國經濟內部調整與世界金融危機雙碰頭的困難局面。如何走出這個前所未有的大困局,首先需要擺脫對過去經濟政策的路徑依賴。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要做,但是更需要做的是,如何調整國民財富分配結構,提升國人的消費能力,讓消費這架馬車動起來。不去做這些功課,而直接救樓市和股市,無疑是舍本逐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