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8-10-29 新華社評論員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針對我國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問題,溫家寶總理日前在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閉幕后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我國已經調整了宏觀經濟政策,把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時兼顧抑制通貨膨脹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準確理解總理的這一表述,對于把握當前經濟形勢、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可以用“復雜多變”來概括。從國際經濟環境來看,上半年能源、糧食等價格接連創歷史新高,使我國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回落,但美國次貸危機深度蔓延,進而演化成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金融穩定和經濟增長。 從國內經濟運行來看,上半年突如其來的嚴重低溫雨雪冰凍和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災害對經濟發展造成一定沖擊,物價的持續上漲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也顯而易見。到了下半年,價格上漲的壓力有所緩解,但一些地區和行業增速出現回落,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增速有所下降,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持續波動和低迷,金融領域的隱患也不容忽視,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面臨嚴峻挑戰。 形勢復雜多變,經濟發展遇到困難,這在經濟運行中已有所體現。前3個季度,我國經濟實現了9.9%的較快增長,這一增速明顯快于同期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也高于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平均增速,但放緩的趨勢日益明顯,特別是第三季度增速降到了9%,為6年來首次出現的個位數增幅。在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逐月回落、控制通脹取得顯著成效的情況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明顯下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凸顯。 本輪宏觀調控,始于對近幾年經濟增長偏快趨勢的控制,今年以來經濟增長逐季放緩,有我國主動調控的因素,但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也顯而易見。從“防過熱、防通脹”到“一保一控”,再到“把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放在了首要位置”,充分體現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靈活性、針對性,也顯示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日臻成熟。 把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放在首要位置,必須堅定發展經濟的信心。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和經濟必然會造成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有限的、可控的。我國有廣闊的國內市場,有充裕的資金和勞動力優勢,經濟增長潛力巨大、動力強勁;我國有改革開放30年積累的財富,有駕馭經濟運行的豐富經驗,經濟發展具有抵御風險的能力、基礎和空間。今年以來,面對空前挑戰,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近來,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采取的政策措施,有的已開始見效。這些良好的內部條件,為我們應對外來挑戰、戰勝困難奠定了堅實基礎。 把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放在首要位置,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出口的快速增長,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2007年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7.5%。對外依存度高,外部環境一有風吹草動,國內經濟就會受到明顯影響。因此,必須下大力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立足點,在優化結構的基礎上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著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把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放在首要位置,必須對經濟進行靈活審慎的調控。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經濟運行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同時,國內物價漲幅易回升、投資增速易反彈、資金流動性過剩等因素仍然存在。為此,必須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既要重視防止經濟過度回調,又要兼顧抑制通貨膨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防止“急剎車”和“硬著陸”,保持經濟、金融和資本市場穩定。 把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放在首要位置,必須落實好中央各項政策。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新變化,中央適時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包括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調增商業銀行信貸規模、暫免征收存款利息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和糧農補貼、降低住房交易稅費和住房貸款利率等。這些財稅、信貸、外貿等政策措施,均著眼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認識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齊心協力地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走過了30年的風風雨雨,經濟社會發展也曾屢次遭遇激流險灘。但無論是外部環境的劇烈動蕩,還是國內災害和問題不斷涌現,從未動搖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而且,我們每戰勝一次挑戰,經濟就前進一大步。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只要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就一定能夠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推動經濟社會實現新一輪發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