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資本“玩家”,是堅持還是放棄? 企業的命運與國家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民族品牌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自尊和責任,是一個國家的“臉面”。 近期,發生在中國百姓身邊的品牌事件令國人擔憂,面對內憂、外患,中國企業已進入一個品牌時代的“紅色預警期”。 先來看看新聞熱點,“三鹿奶粉事件”是否會像剛剛破產的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一樣觸發多米諾效應,連帶市場上下游同時陷入困境,給整個市場帶來沖擊?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上的相關討論如潮水一般,而有些一頭霧水的消費者甚至開始對中國所有的自主品牌都產生了懷疑。 產品品質是企業的首要責任,是品牌的生命之根。缺少產品品質能夠導致企業一夜間滅亡,缺少社會責任心的品牌能夠轉眼間“暴死”。曾有一位有趣的當代藝術家梁越先生用近百張圖片記錄下生活中“放心”兩個字,制作成藝術作品。其作品讓人深思,當下百姓身邊的“放心豬肉”、“放心糧食”、“放心房屋”、“放心服務”等“放心工程”,究竟何時能讓老百姓真正放下心來? 再來說可口可樂收購匯源,這件事之所以引起了廣泛關注,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明白民族品牌對我們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資本的力量往往能夠擊中人的“軟肋”,在經濟大環境下迫使一些中國企業放棄了矜持。早在匯源之前,“大寶”、“樂凱”、“活力28”這些中國知名品牌的“短命”現象,已經嚴重傷害了中國消費者的心。 品牌研究專家艾豐說:“全球化并沒有消滅民族經濟作為一個單元的存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保護兩條:民族經濟和自主品牌,包括美國這么強大它也同樣是這樣。何況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現在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品牌,就讓外國人拿走了,那可真就是養豬了,養了豬就殺了,最后我們什么都沒有了。”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經說過:“我的左臉是索尼,我的右臉是松下。”那么,中國人的“臉”究竟在哪里?中國企業何時才能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 內憂外患,中國自主品牌的未來命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CPI和PPI的剪刀差越來越大,給眾多企業的利潤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一些行業陷入困境,再加上沿海大量中小企業的倒閉,中國企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而資金的緊缺是導致大部分企業遇到生存危機的最直接原因。 雷曼兄弟破產,導致全球金融領域動蕩,未來必然會對實體經濟造成重創,我們是否做好了應對寒冬的充足準備?當資本“玩家”站在我們面前時,我們要做的是對品牌的放棄,還是堅持?民族品牌的未來不僅是需要資本的強大、人才的強大,更加不能忽視的是民族責任心的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