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決定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著重強調了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要求加快推進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較大幅度提高參保率,妥善解決流動人口醫保問題;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醫療改革事關公民最重要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多年來一直是社會的熱點,人們期待改革的步伐邁得大些更大些、改革的日程來得近些更近些;但另一方面,正因為事關重大,加上方方面面的利益牽扯,國家有關方面對改革的態度也格外審慎,在過去兩年多里,光委托各獨立機構起草的改革方案就不下八九個,本次《意見》想必就是這些方案結合、妥協的結果。畢竟,任何改
革都是利益的妥協,而不僅僅是理想設計。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也是開門立法、公開立法、切實尊重公民表達與權利之舉。
但是,不論怎樣改革,不論改革過程中要進行多么艱難的利益博弈和妥協,改革必須堅決推進,不能久拖不決;改革的一個根本方向也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這就是“人本”,以人為本。“人本”不是一個空洞的大詞。過去乃至當下,“看病難”、“看病貴”之所以成為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的“新三座大山”(教育、醫療、住房)之一,根本原因若只用一句話來概括,我認為就是整個醫療體系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藥為本。在此過程中,不論是患者,還是醫生,乃至制造企業,都是在為高昂的藥費和醫療器械打工,而不是藥品和醫療器械為人、為醫療服務。 這話或許說得有點絕對。但在醫術醫德不值錢、藥品和器械值錢的以藥養醫機制下,的確如此。醫生改行去賣藥;藥品招標不選對的只選貴的(國家規定醫院加價不得超過20%,當然是進價越貴利潤越高);制藥企業為了迎合醫療市場的利益訴求,新瓶裝舊酒,以每個批號幾百萬元的代價將舊藥“包裝”成新藥并且通過藥監局的審批,之后,便是藥價幾十上百倍地往上翻。結果,創下中外歷史上令人驚駭的
一年批上萬種新藥(含改劑型)的紀錄,導致市場上流通的藥品絕大多數都是“新藥”,而以鄭筱萸為代表的一批國家藥監局官員,則因此翻身落馬,鄭筱萸本人更是被處以極刑。更嚴重的問題是,在這種“以藥為本”的體制機制下,藥品和醫療器械價格畸高所產生的“醫療費用”,大部分并沒有進入醫療系統,沒有促進醫術醫德的提高和全社會醫療資源的增加,而是在醫療系統之外的腐敗灰色地帶“體外循環”掉了。 以人為本的醫療改革,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實現由國家投入主要用于醫院到主要用于人、用于保障每一個公民個體的轉變,建立健全覆蓋全民的均衡、平等的醫療保障體系和衛生體系,為公民解除健康保障的后顧之憂;二是實現從藥品和醫療器械值錢到醫生個人的勞動(醫德醫術)值錢的轉變,通過有效的競爭和激勵、約束機制,使醫生個體的醫術價值、經濟價值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實現,而藥品和醫療器械則回歸到其“為治病服務”的本位上,而不是喧賓奪主甚至本末倒置地成為醫院和醫生創收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