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需要怎樣的機構投資者?這個問題是在數千萬社會公眾投資人的數萬億元金融資產被蒸發、國民經濟遭到股市不正常波動的持續干擾、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公募基金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的收入與貢獻之間明顯存在制度性問題的背景下不得不提出的,也是在中國股市正在為以往的歷史共業付出巨大代價的情況下,市場各方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在這里,以近兩年發展迅速的基金為例,看看機構投資者在股市內外都做了些什么?對中國股市、對基金投資人、對國民經濟都做了哪些“貢獻”。 首先看其對股市的貢獻。根據安信證券金融工程分析師的一項研究,自2004年6月基金法實施以來,股票型基金與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倉位是75.76%和67.33%。而在2007年的第三季度,以股票型基金為例,其倉位大大超過80%,并且在上證綜指達到歷史峰值時,其倉位也同時達到歷史峰值。這是什么意思?這就是說基金的倉位與上證綜指的攀升情況與峰值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換句話說,基金經理人讓上千萬基金投資人站上了高高的指數風險區。 然而,一轉身,今年以來,無論是股票型基金還是混合型基金,其倉位均一路下跌。到8月下旬,這兩類基金的倉位已分別降至64.59%和55.61%。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仍有一些基金經理還在看空,做東挪西騰的調倉拋售動作。也就是說,一些基金經理人還嫌跌得不到位,還要有所“作為”。基金倉位的這種變化,與大盤走勢之間存在的高度同步性,是什么意思?基金在高位拉升助漲,在低位打壓助跌,這是價值投資的做法嗎?對股市貢獻了什么?請說明。 再看其對基金投資人的貢獻。自2006年以來,基金投資人數量急劇增加。據有關統計,截至2006年底,基金開戶數為1047萬戶,而到2007年底,基金開戶數則猛升到9856萬戶,以約50%的開戶人現在仍持有基金投資品計算,現在實際基金投資人約5000萬戶。這些投資人遭受了怎樣的厄運?據前不久披露的基金半年報信息,上半年基金凈虧1.08萬億元,分攤到每戶,平均損失2萬多元。 而就在數千萬基金投資人蒙受了巨額虧損的同時,各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用卻仍在翻番。今年上半年,基金共收取管理費188.35億元,與2007年高達202.69%的增長率相比,基金公司今年的年化管理費收入又創了新高。這其中固然有今年基金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因素,但是完全根據基金規模,不管業績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收取模式,不考慮對基金投資人的責任,怎么說得過去? 最后,再看其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歷史地講,這兩年迅速發展的機構投資者隊伍,特別是公募基金隊伍的超常規發展,對一些特大型藍籌股的上市,以及社保基金的填坑補洞、直至保值增值,起了非常重用的推手作用。尤其是2007年助推了一波驚世行情,為多少特殊利益群體解了套。 然而,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當機構投資者違背自己的價值投資理念,形同惡莊,追漲殺跌,熱衷于短線甚至超短線投機時,包括基民在內的所有股市投資人的厄運就為期不遠了。基金的如此作為,不僅沒有起到平抑經濟波動的作用,反而扭曲了整個社會對資本品價格的估值標準,增加了對宏觀經濟運行的騷擾。 尤其令人費解的是,到目前為止,很少看到包括基金在內的國內機構投資者對我國經濟提出多少不同一般的見解,反而時常在應和外資金融機構和外資大行的聲音。從這一點上看,一個缺乏自己定見和投資判斷與執行力的機構,一個缺少經驗與智慧的基金公司,叫投資者怎么放心? 回到主題,中國股市需要怎樣的機構投資者?現在的機構投資者是中國股市想要的嗎?為什么會這樣?人們不得不問。而關鍵或許在于制度設計有問題。為什么在中國股市上,總有一些包賺不賠的特殊利益群體、特殊制度設計?而受傷的總是社會公眾投資人?這要從根子上來好好思考。 或許,所有的制度設計,只有把數千萬社會公眾投資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讓這個市場真正回歸其本來面目,才能真正實現公平、公正、公開,這個看似很基本的市場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