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國際投資銀行美國高盛最近在中國忙些什么?答案是:“養豬。”
據報道,高盛近期斥資2億至3億美元,在中國生豬養殖重點地區湖南、福建一口氣全資收購了十余家專業養豬廠。
玩資本、玩金融的高盛跑去養豬,不明就里的人都得問個為什么。但在關注外資行蹤的人看來,高盛養豬是意料之中。早在2004年,高盛即入股肉制品企業雨潤集團,2006年更以20.1億元將中國最大食品企業雙匯集團收入囊中。隨著中國養殖規模化、專業化大舉推進,已抓住了加工環節的高盛當然不會放棄向對市場和價格更有影響力的產業上游推進。而據報道,像高盛這樣從加工到養殖,試圖收攏整條產業鏈的外資投行還不止一家。 眼下在事關經濟命脈的領域,如能源、金融、電訊,中國對外資進入都是高度警惕,單單農業及相關產業并購門檻很低。而在全球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業安全成為各國底線的今天,國際資本紛紛侵入中國農產品產業鏈又怎能不讓人憂心忡忡? 就在上周,苦談9天的“多哈回合”新一輪談判再次談崩,加上這次,命運多舛的“多哈回合”談判在過去7年里已破裂了9次之多,其根源在于各國在農業問題上談不攏。簡單來說就是發達國家一方面堅決不肯削減本國巨額的農業補貼;一方面要求發展中國家降低關稅,放開農產品和工業品市場,外帶不允許發展中國家在農產品進口激增的情況下提高關稅保護本國農業,即使當地的農業生產在低補貼、低投入、低科技的狀態下弱不禁風。 人人都指望著天下大同,但現在的世界看起來還是“什么是黃金規則?有黃金的人制定規則”。這里所謂的黃金,不是花花綠綠、說貶值就貶值的美元,而是石油、礦產跟食物,尤其是最后頭那個。“多哈回合”一再談崩、發達國家咄咄逼人實際上都印證了什么叫“糧食戰爭”:發達國家先大量購買低端工業品,誘使發展中國家爭先恐后投入到衣服、鞋子、電視機的生產當中,價格戰打得頭破血流,農業生產一再放松;緊接著將本國享受巨額農業補貼的廉價農產品打進發展中國家的市場,讓這些國家的農民種得越多賠得越多,農業生產自行萎縮;最后打出能源自給旗號,把本國富余的糧食化成燃料,驟然出口減少,將發展中國家拖進糧價暴漲、受制于人的漩渦。 雖然最近經常有“全球糧食危機,中國獨善其身”之說,但我們不能因為國內糧價沒起大風波就天真地認為“世界糧價頭疼腦熱,中國連噴嚏都沒打一個”。首先,在“糧食戰爭”中,中國算不上全勝,盡管小麥、稻谷、玉米等自給率達到了95%以上,但大豆依賴進口,而跨國糧商控制了中國4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和90%的大豆進口量,中國正不得不承受大豆價格暴漲。其次,新一輪“農業戰爭”正在打響,在中國的農業產業鏈里、在各類大型農業企業里,越來越頻繁出現的面孔是“外國投行”。農業產業鏈易主,外資對農產品價格的潛在影響,正是中國農產品市場“雖無近憂、但有遠慮”的地方。 有句話說得好,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控制了食物,你就控制了整個世界。高盛和其他國際資本在中國農業產業鏈中刮起的投資風是給中國農業安全敲的又一記警鐘。要知道沒有錢的日子不好過,可沒有吃的的日子更不好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