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已經不再是某一國單獨面對的難題,而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全球公敵。越南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率居高不下,美國、歐元區甚至日本的通脹率也在迅速攀升。目前全球的通脹率達到了近十年來的最高水平3.5%,而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還是攔不住的迭創新高。歐洲央行7月3日終于作出了加息的決定,此前美國已經停止降息步伐,一場緊縮貨幣控制通脹的反擊戰似乎已經拉開序幕。
長時間以來,美聯儲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全球中央銀行的角色。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迫使美聯儲變成了一個金融危機處理者,后院火起,也就無暇再扮演全球貨幣領導者的角色了。為了盡量減少危機的破壞性,美聯儲以罕見的頻率和幅度減息,并向貨幣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這導致了美元的迅速貶值,國際市場上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飛速躥升,通脹壓力又以大宗商品為載體向世界各國傳遞。
美聯儲的政策變化讓其他國家央行陷入了兩難境地:減息保證經濟增長,還是加息控制通貨膨脹,這是個問題。顯而易見的是,率先采取緊縮政策的國家必將付出經濟增長放緩的代價,而這樣的單獨行動對于控制通脹效果可能有限。誰也不愿意成為美國次貸危機的附屬犧牲品,而熬到最后堅持不緊縮的國家,卻有可能成為“免費搭車者”,分享低通脹這一全球公共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各國央行在貨幣政策方面不約而同地采取了“不作為”,從而導致全球通脹猶如脫韁野馬,一發不可收拾。
當6月份的通脹率攀升至4%,達到歐元啟動以來最高點的時候,歐洲央行終于在7月3日作出了加息25個基點的決定。但全球通脹是一個全球貨幣現象,需要全球央行的共同努力,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中央銀行采取緊縮貨幣政策,全球通脹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有效控制。
作為當今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可以預見,若美聯儲啟動加息步伐令美元重新回到強勢通道,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必將出現回落,這對于減弱通脹預期大有好處,而中國、歐盟等在利率和匯率政策等方面的操作也會有更加靈活的空間。如此,高通脹可望得到控制,全球經濟有望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
正所謂“是藥三分毒”,美聯儲加息的方子也有負面影響。若美元重回強勢通道,將吸引大量的國際資本尤其是熱錢回流。這對于一些外匯儲備有限、通脹率較高的新興市場國家來說,外資的大規模撤出很可能導致資本市場的劇烈震動,并引發金融危機。當金融危機的恐慌蔓延開來,進而席卷整個東亞的時候,一場新的金融風暴也就不可避免。但愿這僅是杞人憂天。
面對略為不妙的全球經濟形勢,眼下的當務之急是控制全球通脹,這需要全球央行拋開私心,共同努力。而對于美元回升可能引發的國際資本流向改變也應密切關注,以避免送走了通貨膨脹又迎來金融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