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08)》指出,當前存在一些影響中國金融穩定的國際國內因素,其中一個就是要防范資產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筆者認為,眼下最重要的還是應當把防范資產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放在首位。
價格波動影響銀行系統穩定
今年以來,資產市場尤其是股市,經過一輪又一輪的高臺跳水,不光是散戶投資者,就是基金機構以及QFII等,在遭受了“冰火兩重天”的價格洗禮后,也已經信心喪盡,找不到投資的方向。不過,百姓可以迷茫,但政府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資產價格大起大落,劇烈波動,就會帶來許多風險。 越南的教訓警示我們,對金融穩定危害最大的不是持續的波動,而是波動的突然加劇。金融不穩定時期幾乎總是與市場波動的加劇同時出現。波動性只有在走向極端時,才給主要的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造成緊張。比如,在股市持續下跌一旦超過了其彈性限度,不但增量流動性不會進入,而且連已經購買了股票的存量流動性也會不惜虧本而狂瀉外涌;那些偏股型基金和理財產品,也會紛紛提前贖回。一旦資產價格開始大幅縮水,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銀行貸款的質量肯定會迅速下降。隨著銀行不良資產占貸款份額的增加,銀行就得靠出售貸款抵押品來減少損失。這又導致抵押品市場出現供給過剩,抵押資產的價格進一步下跌,整個銀行和金融系統就會形成不穩定。
價格波動影響通脹預期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 H.
史密斯(1997)曾闡明了為什么非預期到的資產價格變動可以影響通貨膨脹預期的兩條理由:(1)資產價格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總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經濟中基本面因素并不能很好地說明資產價格的變動,中央銀行為了避免無謂的產出與價格的波動情愿采取措施抵消這種變動。(2)資產價格強烈地受到未來的預期回報的影響,而未來的預期回報則分別受到未來經濟景氣、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預期的影響。因此,即使資產價格對總需求的影響是有限的,它們還是包含有關于現在與未來的經濟情形的有用信息。 筆者認為,應考慮資產價格上漲與下跌時對商品與服務價格的不對稱性的影響,比如資產價格的膨脹會導致未來商品與服務價格上漲的預期,這一效應的傳導渠道有很多種,最為常見的是資產價格上漲的財富效應導致消費的增長。源于資產價格上漲而得以提高的消費者情緒也會刺激消費的增加,于是通貨膨脹的壓力就會增加。資產價格上漲給予了消費者一種信號,即未來總體通貨膨脹預期更高,從而形成持續性通貨膨脹預期風險。
對傳統金融政策提出挑戰
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影響金融政策執行效果的一個重要變量,而資產價格機制在金融政策傳導機制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從而使金融政策的傳導機制更趨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產結構的變化,使資本市場成為金融政策的重要傳導渠道;二是近年來資產價格的大幅波動,已經使金融政策的作用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三是資本市場發展導致金融政策的傳導鏈條更加復雜多樣;四是資本市場發展,通過資產價格的傳遞,迫使金融政策的作用范圍不斷拓寬,導致金融政策的影響對象多樣化和實施過程復雜化,進而使現行的金融政策中間目標的效力減退,并因此削弱了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可見,資本市場發展與資產價格的波動對金融政策的挑戰,是金融體制轉軌過程中金融政策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資產價格波動導致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供應量具有非穩定性,央行很難及時建立穩定的貨幣供給模型,貨幣供應量目標因資本市場深化而失去有效性,并已經對金融政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些須引起央行的高度重視并要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以有效防范資產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