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6-13 作者:高鶴君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自從去年美國爆發次債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便不斷傳出各種各樣的壞消息。美元貶值、消費下降、全球性的物價上漲引發的通貨膨脹、油價高燒不止、金融市場不斷下跌等等。這種動蕩不斷地沖擊著世界各地,最近的是越南,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經濟和金融形勢急劇惡化,引起人們的普遍擔憂。 在這樣一種世界經濟的環境下,中國經濟也遭受一波又一波的突發性因素的沖擊。比如雪災、地震,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國內外各種因素共同引起的物價上漲。前五個月,CPI平均上漲了8·1%,盡管5月份CPI開始下降,達到了7·7%,讓人暫時松了一口氣,但是,CPI上漲的壓力仍然讓人憂心忡忡。這不,在CPI下降的同時,PPI又創下了三年的新高,達到了8·2%。 為了防范CPI的過快上漲,有效抵御國際經濟不確定因素對中國經濟的沖擊,中國今年采取了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在這樣一種政策背景下,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不斷上調,使流動性不斷緊縮。在這樣一種緊縮的環境中,很多中國企業開始感受到了資金的緊缺,再加上PPI不斷上漲,經營環境必然會變得更加困難。如何應對這種種的變局以及因為這種種的變局所帶來的各種困難,就成為中國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 事實上,人類經濟發展的歷史是在不斷地繁榮、衰退的循環中曲折前進的。在繁榮中膨脹,膨脹到極限出現泡沫,泡沫破滅,衰退,復蘇,繁榮。在這樣一種循環的發展過程之中,很多企業消失,很多企業壯大。那些壯大的企業不斷地創新,在創新中效率不斷提高、技術不斷進步,帶來財富不斷的積累,完成人類的進步。但在這種進步中,代價是很多沒有前瞻性、缺乏應對戰略、應對不力或不及時企業被淘汰出局,成為了失敗者。 研究那些成功的企業,都是能夠穿越景氣循環的魔障的企業,而能夠穿越景氣循環的魔障需要有穿越景氣循環的長遠的戰略眼光。在景氣的時候,利用一切有利的時機擴大利潤、積累技術、提升管理效率、積累企業的美譽度、提升核心競爭力。同時,為景氣低谷準備雄厚的“糧食”:資金、技術儲備、人才儲備、管理儲備。當危機到來的時候這些“糧食”足以支撐其度過寒冷的冬天。而那些失敗的企業,在景氣高漲的時候大都沒有預見景氣低谷,相信好日子永遠沒有盡頭,利潤永遠會源源不斷地流入。有的在忙于構筑自己的豪華辦公樓,有的在進行愚蠢、盲目的收購,最后收購到完全超出自己的能力邊界,造成資金的大量浪費,有的在花大把大把的錢營造管理者的“英雄光環”,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沒有及早準備度冬的“糧食”,當寒冬來臨的時候,要么消失,要么被“凍”得遍體鱗傷。 盡管中國目前的經濟還是健康的,還在一個快速發展的軌道上運行,但是,在各種各樣的國內外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經濟必然會受到相應的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會受到影響,影響市場的因素也更加復雜。正是這種復雜的、不確定的因素增加,對企業來說,就成了一個考驗,優秀與否,在這種變化中將會鮮明地顯示出來。希望經歷這種變化,中國的企業能夠有更加卓越的代表脫穎而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