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5-12 本報記者:葉書宏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最近一段時間,糧食危機席卷全球,糧食價格高漲使各國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在部分地區甚至還引起了市場恐慌和社會動蕩,糧食強國美國也未能幸免。在此背景下,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把矛頭指向發展中國家,美國總統布什甚至把導致糧食危機的主因歸咎為印度和中國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印度商業國務部長賈伊拉姆·拉梅什不無調侃地說:“布什之所以出名絕非因其在經濟學方面的造詣,布什再一次證明他完全錯了。” 拉梅什的話并非臆斷。據印度《商業旗幟報》援引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的全球食品市場報告說,印度的谷類食品消費量預計從2006年-2007年的1.931億噸增加至2007年-2008年的1.973億噸,增幅為2.17%;而美國同期的谷類食品消費量從2.776億噸增至3.104億噸,增幅高達11.81%,同期美國占世界谷類食品消費量的比重從13.46%升至14.74%,而同期中國糧食消費比例卻從18.53%下降至18.48%。不難看出,布什的論調頗有些“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意味。 《商業旗幟報》用寥寥幾個數據就成功反駁了布什的觀點,如果對此次糧食危機演變的脈絡稍加分析,布什的結論似乎更無從立足。農業權威人士指出,此次糧食危機從出現、發展到凸顯所經歷的幾個階段究其主因無不與發達國家的有關政策密切相關,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應該對全球糧食安全承擔主要責任。 危機爆發前,發達國家長期的農業補貼政策導致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嚴重扭曲,極大沖擊了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市場,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全球糧食庫存造成持續的負面影響;危機發展階段,即2006年10月以后,石油價格飆升,農業燃料和化肥等生產成本增加直接導致糧價大幅上揚,更嚴重的是,石油價格上漲使得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力發展生物能源,汽車與糧爭地、與人爭糧愈演愈烈,糧食供給量銳減,間接導致糧食價格上漲;在危機凸顯階段,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并引發金融動蕩,投機資本看準全球糧食庫存量下降的趨勢,大量涌入糧食期貨市場哄抬糧價乘機漁利,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糧食供給的失衡狀態。因此,單從此次危機形成的直接成因看,把引發糧食危機的矛頭指向發展中國家似乎毫無道理。 實際上,此次全球糧食供給失衡還有著長期的、更深層的動因,而這些動因也與發達國家一邊倒的農業和貿易政策有關,例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推行的農業結構調整。聯合國新任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奧利維耶·德許特就指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嚴重低估投資農業的必要性”,迫使那些承受國際債務的發展中國家以犧牲糧食自給為代價,改種用以出口創匯的經濟作物,導致其糧食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此外,發達國家的農業資本化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沖擊也不容低估。最近幾十年,歐美等發達國家農業資本化程度不斷加深,并逐漸形成強大且集中的糧食集團和聯合體。一方面,這些集團壟斷全球糧食生產投入環節,使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等生產性投入逐步集中,正如德許特所言,美國孟山都公司和陶氏公司等大企業掌握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種子、化肥和除草劑等產品的專利權,他們從中攫取“暴利”,卻讓發展中國家的小規模生產者買不起生產資料,對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制約;另一方面,這些集團還致力于推動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使得多數在資金和技術上不占優勢的發展中國家被迫拱手讓出國內農產品市場,導致當地的農業生產停滯不前。 從經濟層面看,任何商品價格的變動都與供需關系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此次糧荒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交織,表層原因和深層結構性因素混雜,諸多復雜因素共同促生了危機。如果把糧食價格上漲和供應緊張僅僅歸咎于少數幾個國家的消費量增加未免有失偏頗。真正理性的態度應當是從表象看動因,對糧食價格上漲的深層根源進行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