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目前重慶已經有11%的耕地已經不再種糧,在不少農民眼中,種糧已經成為了副業。(2008年4月27日《經濟半小時》)
農民不愿意種糧,是因為種糧收入低。當地的農民說,種一畝水稻賺400元左右,如果是出去打工,起碼掙兩三千塊錢一個月。在外出打工和在家種地之間,農民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 農民不愿種糧,不僅是重慶的農民,其它地方的農民也一樣。種糧收入低,再度成為影響農民種糧的根本原因。 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當然是要讓農民種糧賺到錢。但是不管怎樣,種糧能夠與打工的收入不相上下,這在當下的中國是非常困難的。何況在糧價上漲的當下通過提高糧價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將會產生很大的負面作用。重慶市農業局副局長張洪松就認為后果不堪設想。因為糧食屬于剛性消費品,糧價一上漲幾乎所有商品的價格都會跟著上漲。如果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將直接影響到人們吃飯的問題,特別是城市中低收入者和進城務工的2億多農民。因此,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能靠單一的提高糧價的方式。 首先,國家承擔種糧成本上漲的負擔,大幅度提高種糧補貼標準。誠然,今年3月,中央財政決定再拿出156億元投入,給每畝糧食種植面積增加農資綜合補貼23元,達到40元,同時再追加50億元良種補貼。但是這些補貼卻趕不上農資產品價格上漲的幅度。也就是中央的財政補貼被上漲的種糧成本“消化”了。因此,對于種糧成本的上漲,在無法提高糧價的現實條件下,必須提高對農民種糧的補貼標準。其實,在一些地方,為了鼓勵農副產品的種植和養殖,推出了相當高的農副產品種植補貼補貼標準。比如,重慶市永川區對種柑橘的優惠政策就比種糧食多,每畝不僅可以獲得市財政資金1300到1600元的補償,同時還能獲得每畝250元的種苗補助和其它幫助,這遠遠高于種糧食的補貼。既然對農副產品種植可以高標準的補貼,那么對糧食的種植為什么不能提高補貼標準呢? 其次,要采取切實措施讓農資產品的價格穩定下來,使其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農用化肥、農用柴油、農用水電、農藥、種子等可以采取特殊的政策,讓它們以不增加種糧成本的價格供給農民。農資產品價格穩定下來,就給農民增收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最后,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讓土地集中到懂種田善經營的“能人”手里,讓糧食生產走上規模化和集約化的道路。一家一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有其優越性,但是不得不承認它抵抗種地風險的能力比較弱,而且種地成本高。如果是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那么一家一戶土地承包經營所存在的弊端就可以避免。重慶永川區的呂正超是位66歲的老人,可是他承包了兩個村的480畝稻田。由于土地集中,他采用了機器插秧收割,這樣不僅大幅增產,還把種植成本降低到每畝350元。加上靠科學種植,每畝產量超過900斤。這樣一年就能賺10萬元左右。現在種田大戶不愿意種糧不是種糧賺不到錢,而是因為種糧的收入趕不上種柑橘等經濟農作物的收入。當然,土地集中不是對一部分農民土地使用權的剝奪,而是采取股份制等形式讓土地集中在另一部分種田人手里。 嚴格而言,種糧不僅是農民的事,而且是國家的事。糧食生產對我國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因此,政府一定要根據新的形式,想辦法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從而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