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深圳人稱作“母親河”的觀瀾河的遭遇,在國內各地具有一定普遍性,跨區域協調水污染治理的必要性日趨緊迫。 觀瀾河被污染是珠三角工業化的沉重代價之一。河流沿岸眾多的鄉鎮在發展成為世界頂級加工區的過程中,把昔日碧波蕩漾的觀瀾河變成了又黑又臭的污染河,經濟發展與生態災難在這里形成了強烈反差。 觀瀾河既是當地生態狀況的一個晴雨表,也是衡量當地政府官員發展觀的一把標尺,更是提醒其他地區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的一聲警鐘。目前,隨著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產業升級加速,污染產業向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出現明顯趨勢。這些地方需要提前采取環保措施,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珠三角人已開始重新審視觀瀾河的命運。遺憾的是,至今仍有少數人把科學發展觀掛在嘴上,導致觀瀾河的治理一波三折,一再延期,凸顯河流治理中區域協調缺位的頑疾。沿河兩岸人民對觀瀾河恢復清澈的熱切盼望,呼喚政府對“各管一段、分期進行”的傳統治理模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珠三角為經濟發展付出了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沉重代價,觀瀾河的治理問題提醒人們,現在到了還債的時候了。體制、機制都不應成為拖延治理的理由,關鍵看各地、各級政府領導是否真誠。只要真誠,就能找到好辦法,讓這條災難深重的河流重歸清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