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許多企業都以做大做強為目標,但誠信狀況卻令人堪憂。沒有誠信的企業能夠發展嗎?筆者不以為然。
1、
誠信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誠信是企業發展的生存條件,是市場經濟成熟的標志,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是以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離不開企業誠信和社會誠信。市場經濟對企業的發展是非常挑剔的,優勝劣汰對企業是自然選擇,企業要站穩市場,必須經歷市場的千錘百煉,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在國際經濟往來中信譽關系非常好,受到國際社會的贊揚,但一些企業在國內經濟服務領域卻存在不履行合同、金融欺詐、惡意拖欠、做假賬壞賬甚至攜款外逃等現象,誠信防線遭到人為破壞。這種不恪守誠信規則的行為,不僅影響了企業誠信、社會信譽,很可能在競爭中被兼并、擠垮,直至淘汰。
2、
誠信是公平競爭的基礎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契約經濟、誠信經濟,遵循市場誠信秩序和誠信規則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誠信是公平競爭的基礎,是通行于市場經濟領域的“綠卡”,誰踐踏了誠信,違背信譽原則,誰就踐踏了公平,踐踏了自己。誠信準則的建立不僅需要制度來強制約束,更要把誠信轉化為自律行為。有句話叫“無規矩不成方圓”,企業有企業經營的準則,與做人有做人的道德標準是一個道理。企業到任何時候都有它的生存發展規律、辦事準則,誰違背了這些要求誰就將受到懲罰。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是公平競爭,企業在這個平臺上所做出的一切必須以尊重社會、尊重消費者為前提,唯此,才能實現尊重自己,獲取更大的市場效應。
3、
誠信是企業的社會宣言 企業的產品有兩類:一是有型產品,看得見摸得著;二是無形產品,看不見摸不著。不管是有形產品,還是無形產品,都是社會性產品,為人使用,為社會服務。人們在認識企業之前是通過了解企業產品性能、市場信譽開始的。產品的說明、廣告都是企業向社會、向消費者發出的公開承諾或宣言,負有一定的質量責任和信譽責任。隨著我國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含量大幅度提高,海爾、長虹等一批知名品牌開始贏得消費者信賴,國人已不再以買日本家電為首選,而更注重國產的信譽,F在有一種說法,“買進口不如買國產,買國產不如買誠信”,可見誠信生產、誠信服務已經成為消費者十分看重的條件。
4、
誠信是企業不貼標識的商標 商標是產品的標簽,讓人一目了然,但產品的質量、性能則是內在的,人們往往看不見摸不著,它實際上就是產品誠信的內在含義。誠信讓人永遠銘記,虛假讓人永遠唾棄。人們常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這說明“酒家”已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形成社會連鎖認同。而以次充好、以劣充優、以假亂真,可能會一時蒙騙過關,其后果,輕者產品難銷,重者破產倒閉。一個好企業、好品牌、好商標給人的記憶是永遠的,代代相傳。北京同仁堂信譽幾百年經久不衰就說明這一道理。而一些老字號、老品牌晚節不保,也令人痛心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