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衰退深化正在國內引發更多擔憂。有觀點認為,外部趨冷是中國經濟放緩的主要風險點。一個明顯的跡象是最近出口和順差的大幅下挫。這被看作是次貸危機終于開始影響中國實體經濟的信號,由此會降低中國企業盈利的水平,并使得產能過剩凸現。這對經濟基本面和資產價格都將顯著的影響。 這種判斷可能過于悲觀了,僅僅是外需下降并不足以讓中國經濟大幅放緩。出口和順差增速的急降并不代表一個急劇調整的趨勢;2月份中國出口僅增長6.5%,創6年新低,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去年基數過大和季節因素使然。出口和順差在近期應該出現適度反彈。 即便出口和順差延續近幾個月來的下降態勢,也不會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造成重大沖擊。流行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成功主要依賴著對發達國家的出口。盡管2007年,中國的出口規模幾乎占到了GDP的40%,出口規模的確巨大,但這些特征可能只是表象,不足以直接反映外需下降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問題的關鍵在于,外貿依存度和(凈)出口占比等簡單指標忽略了出口和GDP的計算方法存在的本質區別。出口度量的是總量規模,而GDP度量的則是增加值。如果仿造GDP的計算方法來度量出口,那么,外需的下降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將得到更為合理的考量。 仔細來看,出口中至少包括兩部分是計算增加值時需要扣除的。其一是,出口中所包含的進口產品部分,比如來料加工產業中的原材料;其二是,出口產品中所包含的在國內生產的中間產品部分,比如有國內企業提供的原材料。后一部分之所以要扣除,是因為他們也是不計入GDP的。只有如此,出口的指標才是增加值意義上的,才可以與GDP相比較。否則,由于產業分工不同,出口的重要性在國際間就不具有令人信服的可比性。 眾所周知,中國出口中制造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而制造業中的很多投入是需要從國外進口的,一進一出后,出口規模雖然龐大,但附加值其實并不大,因而對GDP的意義也并不大。因而通俗而言,GDP只度量附加值。 經過這樣的調整,中國“真實的”出口比重立即下降到占GDP的10%以下。這一比例雖比日本略高,但低于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新加坡和中國臺灣。這一點可以解釋為什么出口的明顯下降并沒有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在IT泡沫破滅的2001年,中國的出口下降了35%之多,但中國整體的GDP增長率只下降了不到1個百分點。 近兩年中國的凈出口(出口額減進口額)增長很快,對此應該明確以下幾點。其一,凈出口的放量增長并不是因為中國出口規模的大幅上升,而是因而進口規模的明顯下降。其二,盡管凈出口已十分重要,但這種重要性也不宜夸大;實際上,即便是中國的凈出口下降為0,內需仍然可以推動接近9%的高增長率。第三,地緣分布上看,中國對新興國家的出口占到了更大的比重,而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活力十足。 內需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引擎。中國經濟增長的頭等功臣不是出口,而是投資,投資貢獻了經濟增長的40%。并且,中國的一半以上的投資是發生在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領域,這些領域受外需變化的影響較小,并且也較為受政策控制。這也使得外需下降的缺口很容易得到彌補。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 經濟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