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后望書 作者:朱幼棣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2月
讀過《后望書》,我的心情很沉重。 《后望書》開篇第一章是“無水的淹沒”。心痛發自肺腑,作者的質問是顫抖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時里,三門峽大壩是現代水利乃至新中國的標志性工程。這個工程的得失成敗不僅引起了長達幾十年的爭議,事關著千萬人的命運——至今,它仍然是個敏感而沉重的話題。有的說它保證了黃河中下游平原的歲歲平安,有的說它造成了渭河與關中平原的災難。這是一個時代復雜而多解的命題。 能不能換一個視角?找出一個沒有異議的題目? 本書作者朱幼棣現任國務院研究室司長。但是,即使是在政治中,他也是位書生氣十足的“學者”。用他的老朋友,財經作家吳曉波的話說,“朱幼棣是那種瀕臨絕種的士大夫式的中國知識分子”。吳曉波介紹,朱幼棣熟讀古籍,了解地質,對歷史、地理及時政了然于胸,說他是中國頂級的地理歷史學者,一點不夸張。思考的角度宏大,落筆時卻生了花——因為同時,他又是位文筆了得的“書生”。他用散文式的方式,把對中國當今幾大工程的質疑,以及他對目前中國生態環境、歷史人文的焦慮和關注,用冷靜與蒼涼的筆態寫了出來。 作者所有對中國地理的認識,一小半是從古書中得來,一大半則是用腳跑出來的。當人們對居延海的消失還一無所知,有關部門也從未披露過的時候,一輛老舊的白色伏爾加馱著作者走遍了河西走廊各片綠洲、各個城鎮、各條河流。在那些地方,他聽到了居延海干涸的消息。憑直覺,憑對河西走廊和西部湖泊河流的理解,作者在之后的日子里質疑過中科院專家對中國西部地區遭受特大黑風暴的“原因查明”,實地調查過黑河斷流后引起的生態問題。在廣闊的阿拉善沙漠,他震驚的發現,曾經成片的梭梭林竟然蕩然無存;他也曾親眼看到,干涸的東居延河湖底那垂死般掙扎過的土地…… 我們時常感嘆:一些歷史的風景正在淡漠中遠去。 然而在一些人的心中,人世滄桑,卻總有些風景從不曾遠去,甚至,將永遠存在。 于是,我們選擇回望。跟隨著作者,我們回望。 回望已經毀滅了的天下第一關——潼關;回望延承歷史文脈,蘊涵古老深沉的中國城鎮;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綠島、雙塔與牌樓;回望中國文化的根脈:胡同與四合院。 我們還跟隨作者回望奉節——這個“已經沉入江底”的歷史文化名城;回望曾經的敦煌,祁連云重,遠山雪飄,曾經的“塞外江南”如今發出了怎樣的呼救; 從敦煌到羅布泊,跟隨著作者的步履,踏尋我國西北生態鏈條中最脆弱的這一段,歷史的黃卷嘩嘩地翻得飛快。一切都如同眼前。 當人們已習慣于沉默,眼瞳已習慣高樓與大壩的“雄姿”時,作者用他的腳步和心,踏遍了書中提到的每一寸土地,撫摸著眾多歷史痕跡,追懷了無數的昔人舊事。 讀罷,心情澎湃,不再浮躁,同時感到欣慰——還是有這樣的人,在“回望”,在關注。 也許,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