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金融機構尚不完全具備開發金融創新產品的專業知識和本土知識,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管理水平以及經營管理者的知識和經驗仍然是制約中國金融機構有效創新的主要障礙之一。 日前,花旗集團公布了2007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財務數據,并再次為次貸撥備181億美元,導致第四季度巨虧98.3億美元,全球金融市場為之恐慌(1月31日《21世紀經濟報道》)。
金融創新產品存根本缺陷
不論是次貸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還是法國興業銀行的巨虧,都把矛頭指向一個方向———方興未艾的金融創新問題。結合1月18日中國銀監會召開的創新監管工作座談會,問題可以延伸到,金融創新中國準備好了嗎? 顯然,次貸和法興事件恰恰反映了當前存在于金融創新領域的普遍性問題———不論是金融監管當局還是金融機構本身在金融創新業務結構、流程、金融機構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者知識經驗方面都未能有效地發現復雜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真正風險。 隨著金融工程學的發展,從專業的角度講,金融市場完全可以設計出一個相當復雜和精確的金融衍生工具和產品。遺憾的是,越來越多的現代金融危機肇事于金融創新領域,人們發現這些所謂設計精準的金融衍生工具和產品有著根本的缺陷。這些產品在設計中過度地被塑造成了金融機構新的利潤增長點,而背離了收益與風險對稱和相容的基本原則,導致許多金融衍生工具和產品復雜到連專業的設計者都無法勾勒出風險流程和隱患的程度。另一方面,當前的金融機構治理結構、業務流程和風險管控流程等根本無法有效識別出金融衍生工具和產品所存在的風險,這些風險往往在金融機構內部實質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控。法國興業銀行事件雖然表面上屬于違規操作風險,但實際上深層次的問題恰恰出在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和經營管理者的知識是否充足等問題上。
國內金融機構儲備未足
當前國內金融機構尚不完全具備開發金融創新產品的專業知識和本土知識。就金融創新的專業知識來看,它不僅需要有一般知識意義上的金融工程學等知識,還需要相對完善健全的基礎金融數據。兩者的有效結合才能說真正具備了金融創新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雖然我們培育了一批熟悉金融工程學的專業人才,但這些人才缺乏專業的實戰經驗。因此,當前國內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產品主要以外購為主,導致了大量同質化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而且,由于相關金融基礎數據庫的不完善、不全面,導致金融創新難以完成模型的設計和測度,更難以提供專業的風險管控流程操作設計。 在本土知識方面,中國的金融機構,不論是國有的還是新興的股份制金融機構,都或多或少地帶有計劃經濟的轉軌痕跡,其經營模式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市場邏輯,對本土客戶和市場的熟悉程度仍然浮于表面。其風險管控流程更多的是基于監管條例的對應,尚未構筑出完全市場化意義的風險管控流程。如客戶風險壓力測試、違約閾值的精確度量等等風險管理流程指標尚未形成體系性、制度性、程序性的邏輯體系。另一方面,中國的金融市場仍然屬于半管制狀態,利率市場化等程度不高,這直接導致了金融機構難以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知識。許多金融機構風險管控意識并不強,甚至存在風險管控對象錯位的問題。許多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研究是相對于監管政策而非市場,是如何規避監管風險而非市場風險。這也就是為何中國金融機構的風險都清一色地主要表現為操作風險這一低層次風險的原因。
遽推金融創新后果難測
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管理水平以及經營管理者的知識和經驗仍然是制約中國金融機構有效創新的主要障礙之一。雖然經過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中國金融機構都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與西方同行的差距仍然巨大。我們的機構,組織人事架構仍然是行政化和市場化的二元框架,激勵共容機制仍然不健全,責任分擔機制仍然面臨缺位問題,大多數金融機構管理者缺乏市場化運作經驗和金融創新的專業素質等。顯然,在這種情況下,為金融機構的創新打開空間,難免不出問題。 最后,有效的金融創新需要風險嚴格可控的基礎金融產品的支持。以資產證券化產品為例,許多進行資產證券化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難以科學合理地表述其風險概率和風險資產的質量等問題。而國內評級機構也由于信息不對稱和自身評級能力等問題常常出現評級信用問題。同時,當前國內風險資產的保險市場仍然沒有有效搭建起來,風險資產的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一旦這些風險資產的風險在不能科學合理地表述下證券化,將面臨著風險擴散的可能,更令人擔憂的是金融系統的風險通過金融創新向市場進一步分散很可能變異為社會不穩定問題。
(北京普藍諾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