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12-12 新華社記者:朱國亮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早該支付的工錢,公司卻一拖再拖。最近兩個月,我都被逼得想跳黃河!”又到年末,建筑領域的許多農民工又開始為討薪犯難,全國勞模王潤生也未能幸免。他近日接受采訪時,急得眼淚都快流下來了。 王潤生所在的建筑公司,前幾年就拖欠農民工20多萬元工錢,今年又新欠了50多萬元。 全國勞模在當地多少都有些名氣,拖欠勞模的工資,對企業聲譽的損害肯定比一般情況要大,企業竟然不怕,這既說明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仍很嚴重,更說明一些企業根本不怕背上拖欠工資的壞名聲。 記者從甘肅省農民工法律維權工作站了解到,討薪依舊是當地農民工維權首難。這個站自今年5月份成立以來,受理的農民工案件中,80%以上是欠薪問題,其中又有80%以上發生在建筑領域。 企業不怕拖欠工資敗壞名聲,關鍵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力度不夠,拖欠工資的企業不會因此減少既得利益。 國務院要求各地建立工資保證金制度,是解決拖欠工資問題的有效手段。但在甘肅一些地方,這一制度卻難以落實。據記者采訪,主要原因是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擔心落實了這一制度,企業難以承受,地方經濟會受影響,因為現在的許多工程都是靠建筑企業、材料供應商墊資的。 顧及工程進展、企業利益,忽略農民工的權益,從長遠來看,對于一個地方、行業、企業的發展并不利。在建筑行業干了20多年的王潤生告訴記者,在他熟知的范圍內,農民工主要是40歲以上的人,30多歲的已經不多,20多歲的很少。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一工種確實太苦太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拖欠工資問題嚴重。 農民工是許多行業的主要勞動力,是建筑行業的基石。各級政府應該認真落實國家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保護農民工的權益,不能瞻前顧后,更不能借口“影響發展”“顧全大局”而聽任企業拖欠工資,一定要讓農民工們帶著一年的勞動收獲,踏上返鄉旅途。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