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6-18 廣東 畢舸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據新華社6月12日電,國家統計局12日發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5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3.4%,這是全國居民消費價格連續3個月同比上漲達到3%以上。其中,5月份食品類價格中鮮蛋價格上漲幅度達到37.1%,糧食價格上漲5.9%。與此同時,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稱食品類價格有所上漲,漲幅不是特別高。它不至于引發中國通貨膨脹。
民間已經真切感受到了物價不斷上漲,所承受的生活成本壓力與日俱增,但發改委則指出食品漲價不足以引發中國通貨膨脹,兩者之間對“通貨膨脹”的認識出現了一定偏差,筆者以為,這主要還是由于我國現行CPI指數的統計數據來源、計算模式、與市場對應的科學性,與國際慣例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現實生活中的消費價格在快速上漲,居民手中所持有的貨幣有變相貶值趨勢(從“5月份居民儲蓄減2784,創歷史最大降幅”可以看出,民眾正急于將個人儲蓄轉換為增殖空間更大的股票、房產等領域)但統計上的CPI變動卻很微小。CPI指數與民生感受、市場變化之間,急需重構一套更加細致完善的數據分析體系,以達到與社會發展同步。
以美國的CPI數據收集為例,美國CPI指數包括200多種不同商品與服務零售價格平均值,這些商品與服務分為8個主要類別。在計算CPI時,每一個類別都有一個能夠顯示其重要性的權數。如此一來,美國CPI指數在覆蓋面、細化上相對比較完善,涵蓋了居住類(包括住宅建筑、燃料和公用設施、家具與房屋維修)、食品與飲料%、交通運輸16.9%醫療、服裝、娛樂、教育等各個層面,其透明性和全面性得以保障,也符合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美國CPI指數的確立不僅是從千百萬居民實際生活中抽象出來的,而且隨時間的變化會不斷調整,這種動態的、根據社會經濟結構變化而修正的CPI指數,不僅能及時反映居民實際生活的消費模式變化,也成為政府、企業、經濟研究人士重要的參考依據,影響其對經濟形勢進行判斷。相比之下,我國CPI指數統計口徑多年不變,一直遭受非議的“房地產市場價格快速上漲沒有反映在CPI上”,仍未得以改進。我國CPI指數出現爭議,就在于官方與民間在判定哪些消費屬于生活必需品,應該歸納入CPI的問題時,出現了認知分野,大家都在按照各自心目中的統計框架,得出物價是否大漲、通貨膨脹現象顯現與否的不同結論,并且都認為自己所采用的統計路徑才是最理想、最科學的。當人們的主觀因素壓倒客觀條件,成為引導CPI指數變化的坐標時,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解釋權爭論。
何況,我國CPI指數沒有針對不同收入群體,進行更有明確指向性的劃分。筆者設想,如果CPI指數能夠根據目前統計的中低收入群體數量、收入等數據,綜合分析,得出包括食品類價格在內的物價上漲,占居民收入比重,得出對其生存影響度的結論,提供給其他職能部門,以作為對其進行財政補貼、生活援助的數據基礎。畢竟,在我國,中低收入者是一個龐大群體,對于高收入群體生活影響不大的食品類價格、生活基礎原材料價格上漲,卻可能威脅到他們的生存水準,CPI指數體系中有必要專辟這個“特殊權重”作為參考指標。
總之,我國CPI指數應該根據國際慣例與我國特殊國情,修訂出更加透明、公平和科學規范的指數標準,為政府、民眾提供更符合宏觀經濟與微觀民生實際需求的經濟信息與數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