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娃哈哈和達能之間關于品牌和股權的糾紛(以下簡稱“娃哈哈達能案”)遠未結束,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該案無論結果如何,都將作為一個標志性事件載入我國外資并購的史冊。
“娃哈哈達能案”之所以具有“標志性”,理由之一在于,它使國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外資并購就在身邊。
此前,也曾有一些外資并購案陸續披露出來。其中,像徐工、洛軸等這樣重要行業的外資并購案,由于發生在制造業上游與社會大眾距離較遠,因而其影響主要體現在特定范圍、特定層面;也有像雙匯、蘇泊爾的外資并購案,雖離大眾生活較近卻因企業規模或市場知名度等原因,未能產生更大社會性影響。像“娃哈哈”這樣重量級的、每個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品牌遭遇外資并購,的確能讓人感到,外資并購正在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
“標志性”理由之二是,“娃哈哈達能案”自全面曝光至今,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公開性與透明度,為業內、學術機構和政府部門從微觀層面研究外資并購提供了寶貴的樣本。出于商業機密的考慮,企業一般不會披露并購的具體細節。但自本報將娃哈哈和達能之間的“恩怨”首次全面曝光之后,眾多媒體紛紛跟進,當事雙方也主動借助媒體發布觀點和披露事件的細節與進展。這在以往外資并購案中少見的情形,使“娃哈哈達能案”成為一只可供各方“解剖”的“麻雀”,其中的經驗與教訓可為相關方面各取所需。
“標志性”理由之三是,隨著事件進一步深入發展,娃哈哈下屬投資企業所在地的一些地方政府,紛紛走上前臺公開發表聲明支持娃哈哈,直接介入“娃哈哈達能并購案”。在外資并購中,地方政府不大可能保持絕對中立,也難以完全拋開自己的利益訴求,只是表現相當“隱性化”。地方政府如此旗幟鮮明地支持并購中的當事一方,本案算是開了一個先河。這說明,外資并購中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開始“顯性化”。這種“顯性化”會對我國外資并購進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類似問題應當引起有關各方的重視。
分析“娃哈哈達能并購案”的意義,還不應忽視這樣一個現實背景——我國吸引外資正從以新建投資(即“綠地投資”)為主的階段,逐步向國際通行以并購為主的階段轉型。
一般而言,綠地投資帶來的外資是增量性的,對國內經濟存量和利益結構的影響是一個漸進、相對較慢的過程;而通過并購引進的外資,能在一夜之間改變企業的所有權或控制權,會在較短時間內對國內經濟存量和利益結構產生影響甚至沖擊。這一點差異說明,在確立提高吸引外資質量、積極推進鼓勵外資并購這一認識的同時,政府、企業等要更加注重研究,外資并購將如何改變不同層面的利益格局、這種改變利弊如何等問題。惟有如此,國內企業、整個國家才能抓住外資并購所帶來的機遇而規避可能的風險,才能在“雙贏”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證自己的利益。
正是這種背景,賦予了“娃哈哈達能案”更豐富的內涵和更高的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