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之后,我國文化產業區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情況依然將長期存在,這一不平衡在當前又集中反映在文化產業集聚水平的不平衡上。如果想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改變區域發展不平衡,這幾乎是難以想像的。但是,從長遠看,應當盡可能縮小文化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差距,這是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后全面發展和宏觀調控的需要。
各地在一定條件下,需要抓住產業集聚趨勢不斷加強的機遇,促進本區域特定產業的集聚發展。從總體上看,中西部和東部地區都需要提升文化產業的科技和文化含量。東部急需加強高新技術同文化產業的結合,盡快掌握核心技術,提高文化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盡快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而中西部需要以成本和區位優勢,以及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優勢,立足本土開掘,吸引東部技術含量高的文化產業企業、項目轉移進來,同時吸引人才和資金。
要避免區域差異在文化產業領域上的加大,特別是應當避免東部成為設計基地、制造基地的同時,使中西部成為生產基地或附屬東部的加工基地。有一種說法:“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我們不能把“財富”留在東部,把“包袱”留在中西部;把高技術放在東部,把低技術放在中西部;把高附加值放在東部,把低附加值放在中西部。不能再度人為形成發展梯度,不能指望東部文化產業發達以后回過頭來再去發展中西部落后的文化產業,否則永遠不能改變中西部的相對落后格局。正確的戰略思路要求宏觀上強有力的、法制化的規劃,以及行政上、經濟上的調控,而這只能建立在中央和地方的共識基礎之上。
為了適應文化產業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必須改變區域經濟發展走老路的慣性。既要調整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又要促進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它的發展質量和文化技術含量。也就是說,要實現東部和中西部在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上的同步性、協調性和互補性。基本目標一致:都要以文化技術上的高水平走向文化產業以及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對于一般產業來說,在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后這個困難會更大。但是,文化產業的基本特性,以及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優勢,決定了這樣的發展戰略通過相應的政策規劃的努力和克服障礙,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實施文化產業上重點和龍頭的集聚布局,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
要實現文化產業的全國統籌發展、東部統籌發展、中西部統籌發展。這三個統籌都很重要,既有全局和局部的關系,也有局部特性兼顧的關系,以及局部利益的關系。最基本的當然是局部服務全局、區域服從全國。這既是改變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也是改變中西部地區國民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