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春節臨近,各地節日禮品消費進入高峰。記者在多個城市發現,酒類、保健品、化妝品類等商品的包裝豪華不遜往年,社區垃圾站又迎來包裝垃圾的“壯觀陣容”。這與當前提倡節約、重視環保的科學發展的要求大相徑庭。
商品過度包裝已成為當今社會一大公害,在多個方面給社會帶來經濟損失和社會問題,必須引起社會各方的高度重視。
包裝業所用紙張、橡膠、玻璃、鋼鐵等等,都是工業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材料。過度包裝往往要一次性耗費大量精貴的原材料,浪費了原本就稀缺的資源。有人算過,我國一年約生產12億件襯衫,其中八億件是盒裝,需要用紙24萬噸,如果以直徑10厘米的大樹為標準計算,就相當于要砍伐168萬棵大樹。
過度包裝又造成了巨量的生活垃圾,使不可降解的固體廢物污染成倍增加。“白色污染”泛濫直接導致“垃圾圍城”。據統計,北京市每年產生的垃圾近300萬噸,其中60萬噸為過度包裝物。北京市每年處理垃圾的費用高達10億元,如果減少不必要的過度包裝,僅此一項至少可以節省兩億元。
過度包裝也直接損害消費者利益,助長商業欺詐之風。一些商品的包裝成本已占到產品總價的70%,已是喧賓奪主櫝貴于珠,更有黑心商家趁機搭售其他商品。“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豪華包裝商品,使商業欺詐之風蔓延,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
過度包裝還誘發社會奢侈風氣,暗藏腐敗行為,加劇社會不和諧。這些年各地出現的天價月餅、天價洋酒、天價保健品等,誘發了社會奢侈之風,有悖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更有害的是,過度包裝的節日禮品被有些人作為“遮羞布”,搭配著貴重的有價證券、禮品甚至金錢,大行賄賂之道。
過度包裝風要剎住,一是盡快制定和完善主要商品的包裝標準,尤其要制定高檔消費品和幾類特殊商品的強制性包裝標準;二是應當明確地把過度包裝列為商業欺詐行為,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規進行日常監管處罰;三是在產業政策的設計上,要體現出“反對過度包裝”的導向。從稅收政策和產業準入政策上,鼓勵一般商品的“無包裝”和高檔消費品的“簡單包裝”,強調包裝要無害于生態環境、人體健康并可循環或再生利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