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又到春節,七天長假怎么過,有人欲走親訪友,有人想出門旅游,有人什么都不想做,就在家好好休息,把一年的辛苦勞累都找補回來。既然是過節,特別是過咱們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如何讓“年味”更濃郁,應該是一個值得說說的話題。 老輩人過春節最重視習俗,幾乎一進入農歷臘月就開始為春節做各種各樣的準備,比如掃房子、貼春聯、購年貨,越近年底“年味”越濃。如今的年輕人對傳統做法比較淡漠,隨意、時尚、輕松、快樂等等才是他們追求的過節方式,況且環境也不容許上班族放下手頭工作去做煩瑣的過年準備。所以在老輩人眼中,如今過年比以前單調多了,“年味”越來越淡。原因很簡單,不是年輕人不愛傳統文化,而是生存環境的改變讓傳統習俗日益遠離都市生活。 其實,所謂”年味“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原來除夕只有吃餃子、放鞭炮,現在看聯歡晚會不也成為一項不可缺少的傳統節目,為過年增加了不少趣味。況且,咱們國家幅員遼闊,俗話說十里不同俗,各地過春節都有自己的特色,“年味”向來是各有不同,廣東人逛花市是一絕,花香讓“年味”充滿詩情畫意,陜北人扭大秧歌拜年,“年味”里帶著黃土地的淳樸與豪放,香港人過年喜歡派發“利是”,見面拜年必說“恭喜發財”,“年味”里透出濃較的商業氣息。不論哪種“年味”,萬變不離其宗,應該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反映。 為此,大可不必整天為春節失掉所謂傳統“年味”而憂心忡忡,物質條件的改善,為人們追求個性化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動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家老少圍著一臺電視看一個頻道的晚會,如今一個家庭有幾臺電視不稀奇,各拿各的遙控器,想看什么看什么。春節期間,越來越多的人不愿再蹲在家里,讓時光白白浪費,北方人去溫暖如春的海南、廣東,感受一回南國早春的繁華,南方人則大老遠的跑到東北去看雪花究竟怎么從天空飄落,富裕起來的普通百姓也時興起拖家帶口出境旅游,把春節氣息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年味”的演變,不正折射出中國人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紅火。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