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1-15 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司長、商務部“品牌萬里行”活動領導小組成員:房愛卿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品牌競爭的時代。品牌決定了一個國家、地區和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利用資源、謀求更多利益的能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品牌戰略實際已經上升為一種國家戰略。
商務部在2006年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品牌萬里行”宣傳推廣活動,就是要著力打造中國自主品牌市場競爭力,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來營造有利于自主品牌發展的商務環境和社會氛圍,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品牌成長的促進機制。
這次在國內歷時106天,行程17400多公里的宣傳活動,有1000多家本土自主品牌企業直接參與。與此同時,商務部還在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地區開展中國品牌海外行活動,向海外宣傳展示我國自主品牌建設的成果。
商務部下如此大氣力來推動中國自主品牌戰略,是有鑒于現有的商務環境和社會氛圍中,企業缺乏培育品牌的動力,市場缺乏競爭環境,政府缺乏政策體系,需要由政府進行培育市場的基礎性工作,加快形成促進自主品牌成長的有效促進機制。
雖然中國經濟總量一直在不斷高速增長,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知名品牌依然相當稀缺。在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中,60%是由品牌企業貢獻的,而中國只有20%。在美國《商業周刊》發布的全球最有價值品牌排行榜上,中國企業寥寥無幾。“制造大國,品牌小國”的局面亟待改觀。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知識產權布局已基本完成,國外品牌對中國品牌的擠壓顯而易見,那就是通過強勢品牌、專利權等控制和壟斷中國市場。中國自主品牌的國際化擴張和發展,面臨強大的技術壁壘和競爭壓力。
中國作為消費品制造大國,隨著品牌消費時代的到來,消費者趨向名牌的特征越發明顯。作為一個消費品零售額達到7.6萬億元人民幣,并成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費國的新興市場國家,中國自主品牌賴以生存的市場環境卻還很不完善,不僅消費者存在盲目崇拜洋品牌、輕視本土品牌的消費傾向,商業環境上也同樣有很多不利于本土品牌成長的隱性障礙。
在這樣的狀況下,需要政府部門從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層面來制定靈活而高效的政策,使之既符合WTO原則,又能給予國內企業有力支持。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說過,在國際競爭愈來愈激烈的世界上,國家的作用不減反增。當競爭的基礎轉為創造和知識積累時,國家的作用就變得日益重要。
中國作為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面對歐美國家企業的品牌強勢,要在短時間內形成品牌的競爭優勢,單純憑借企業的力量過于單薄。當今世界的競爭已經不是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企業群間的競爭,是產業鏈間的競爭,也是國家間“軟實力”的競爭,更是政府和企業聯合力量間的競爭。國家給予本國企業以商業的、政治的、外交的支持,已經是國際通行的行為方式。
在這方面,日本、韓國的做法給中國提供了經驗。作為后發的市場國家,日本、韓國在品牌戰略上政府主導的色彩非常明顯,日本還制定了國家的整體品牌戰略。其品牌戰略與國家的產業政策、貿易體制、法律建設形成有機整體。日韓在短時間內形成了一批可以和歐美抗衡的世界知名品牌。
從量化的目標看,我們力爭到2010年要使自主知名品牌的國內市場份額超過60%,自主品牌出口占總出口額比重超過20%,形成10個進入世界品牌500強的自主品牌。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政府推動始終是外部力量,企業和他們所擁有品牌的競爭力,乃是來自于企業為保持競爭力所不斷進行的改革與創新。目前,我國已有近200種產品的產量占世界第一位,而且許多世界知名品牌都在中國貼牌加工生產,中國已經擁有創建世界級自主品牌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條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