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1-04 作者:王文琦 來源:廣州日報 |
|
|
昨天早晨,廣州天河城西塔成功爆破拆除,由于一舉打破了逢爆破必定漫天灰塵的“鐵律”,這次爆破被業內稱為“環保第一爆”。 據報道,實現低粉塵污染、低噪音污染、無飛石危害、無沖擊波影響的“環保爆破”,是個世界難題。就在6個多月前,美國一座廢棄核電站冷卻塔定向爆破,粉塵足足飛了兩公里,在天河城西塔爆破中,5米以外的欄桿就看不到灰塵!碍h保爆破”把爆破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降到了最低,換句話說,社會為爆破承擔的環境成本也降到了最低。這樣的爆破,應該努力推廣。 環境破壞造成的各項損失近些年來正逐漸呈現出一種“放大效應”,F在,人們為城市大氣污染付出的代價已經相當驚人,根據我國與美國合作進行的研究項目報告,中國大氣污染已經對兒童肺功能造成了明顯的影響;世界銀行1997年的一份報告曾經指出,大氣污染使中國主要城市每年提早死亡的人數達到17萬人。而這些,只是環境污染的社會成本的一個指標,與老百姓關系最直接的還有經濟成本——包括環境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和進行環境保護工程所需要的費用開支。 1997年,世界銀行以1995
年為基數,對中國的大氣和水污染所造成的損失進行測算,其結果大約為540億美元,占同年GDP的8%;2003年,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GDP的13%;總體來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我國GDP的10%以上。面對如此巨大的環境損失,自2004年年底開始,國家環?偩窒嗬^推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加強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執法,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輿論將這些行動稱為“環評風暴”。“環評風暴”雖然使千億元的項目下馬,但真正的效果如何,仍然需要觀察。 事實上,除了“環評風暴”外,一種在發展的同時追求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已經在探索建立,比如被納入“十一五”規劃綱要的有關內容。然而,正如執行難是一切中國老大難問題的通病一樣,作為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的首年,剛剛過去的2006年并沒有實現我國第一次提出的節能降耗約束性指標。有人說,要根本改變目前的高能耗狀況,就必須觸及能源的定價機制。 一說起價格機制,有的人就想起市場,想起經濟杠桿來。于是,就有新近獲得發改委主任辦公會議原則通過的《關于深化價格改革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意見》,該《意見》把環境治理成本和資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計入石油、天然氣、水、電、煤炭和土地等產品的定價中。 這里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是該不該將環境治理成本引入價格?二是“引入”能否起到降低單位GDP能耗和改善環境的作用? 第一個問題也可以這樣提出,即,環境治理成本是不是該由消費者埋單?“引入”的邏輯就是:既然你消費了,你就該承擔相關的環境成本。但現實是,造成環境污染的是企業,《意見》卻把治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能遏止住企業的污染行為嗎?誰污染,誰就該對污染承擔更大的責任,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根本不需要論證。 第二個問題,價格機制只有在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而目前我國的能源行業多為壟斷企業,“引入”不但不利于其自覺降低環境污染水平,相反,會增加其研究開發利用新能源的惰性。這些國有企業雖然可以在短期內享受國內大市場的盛宴,但面對國際巨頭的競爭,將會更加不堪一擊。 環?偩指本珠L潘岳2005年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某些人的富裕犧牲了多數人的環境,某些地區的富裕犧牲了其他地區的環境。同樣,把環境治理成本計入能源產品價格,等于是讓受益者繼續受益,讓被犧牲者繼續犧牲。消費者該承擔的,可以通過稅收體現。隨意給壟斷企業抬高價格的權力,百姓將永遠掙扎在漲價潮的旋渦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