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農民利益表達機制,是深化村務公開、推進民主管理的重要內容,是調動農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性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的重要舉措。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應努力健全農民利益表達機制。
重要意義
健全農民利益表達機制是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完善決策的基本前提。健全農民利益表達機制,保證農民利益表達渠道的暢通,可以避免逐級報告方式所產生的信息扭曲和失真,使基層黨組織更深入地了解民意、更準確地體察民情、更全面地傾聽民聲、更有效地集中民智。增強決策的透明度,重大事項讓群眾知道,重大事情經群眾討論,讓群眾充分發表意見,是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必經之路。實際上,秩序化的表達渠道越通暢,對話的成本就越低,實現社會和諧的可能性就越大。
健全農民利益表達機制是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積極性的重要途徑。農民是新農村的建設者,也是其成果的享有者。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健全農民利益表達機制,有利于使農村社會中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以協調,社會公平正義得以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得以展現,從而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來。
健全農民利益表達機制是培育造就新型農民的有效舉措。目前,我國農民在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利益保護、社會競爭力等方面都與城市居民存在明顯差距。一方面,傳統的家庭本位觀念使農民把家庭以外的事情視為“閑事”,對公共利益和公共活動不甚關心。另一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法制觀念相對淡薄,如果缺乏正常渠道的疏導,容易出現個人的極端化行為,影響社會穩定。通過健全農民利益表達機制,把群眾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引導農民增強法制意識,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有序參與民主實踐,理性表達利益訴求,有利于逐步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育造就新型農民。
基本路徑
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夯實農民利益表達的物質基礎。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目的,也是農民有效進行利益表達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程度和人們富裕程度與公民的理性意識、參與意識、自主意識以及公德意識是正相關聯的,而這些公民素養的內化,正是農民有效進行利益表達的基本條件。
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奠定農民利益表達的體制基礎。應著力緩解縣鄉財政困難,使公共財政真正具有提供基礎性公共服務的財力;深化鄉鎮機構改革,進一步明確鄉鎮政府的職能和權限,強化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農村提供急需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推進基層民主,保證廣大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知情權、決策權、選舉權和監督權。
塑造鄉村治理新格局,建構農民利益表達的組織基礎。以往,很多農村建設規劃都是由政府部門作出的,很少考慮農民的參與;在農村社會保障、土地征用、財政支農資金配置等公共事務中,農民也少有參與。應通過塑造鄉村治理新格局,擴大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的討論范圍,引導農民積極表達對各種政策、規劃的意見和建議。
引入協商民主的治理模式,搭建農民利益表達的制度平臺。我國農村政治建設中,民主懇談會是一種以農民參與和民主協商為核心的農村社區議事模式。決策者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對公共事務了解不多、知識不多的人與具有處理相關問題經驗和相關知識的人之間開展平等、自由、坦誠、雙向的深入討論,交流思想,分析利弊,論證觀點,辨明事理,形成一定共識后再通過一定程序,由基層黨組織、人大、政府或人民群眾自己作出決定。這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基層協商民主形式,應加以推廣。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強化農民利益表達的文化支撐。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克服小農意識和消極心態,培育造就新型農民。同時,著力加強對農民的法制意識、公民意識、自主意識、參與意識教育和議事技能訓練,提升農民群眾的政治責任感和參與能力,提高農民利益表達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