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6-12-04 浙江 錢夙偉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易綱日前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表示,“許多人希望給農民的貸款利率越低越好,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減輕農民的還款負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薄坝匈J款需要的農戶最關心的,并不是利率高低”,因此,農村金融機構進行涉農貸款時,不宜實行優惠利率,其貸款利率應比市場貸款利率稍高一些。(據《人民日報》)
央行官員的這一論述讓人驚詫,也是站不住腳的。其一,“當涉農貸款利率低于市場利率時,這種貸款便成了稀缺資源,需要有關部門決定把錢貸給誰”,因此,普通農民因為沒有“門路”,而很難得到。既然如此,那么,讓農民得到貸款的關鍵,是杜絕“門路”,也就是加強對有貸款權部門的監管。否則,只要利率相對市場而言還有優惠,就總也難以到達普通農民手中。即使與市場利率相同甚至還高,只要還存在貸方市場,貸款仍是緊缺資源,而農民總是相對沒有“門路”,于是永遠也難以優先得到貸款。
其二,及時拿到貸款,確實是有貸款需要的農戶最關心的,但絕不是就不在乎利率高低。尤其是小額貸款的農戶,大多是小規模生產經營,許多農戶不僅家底空底子薄,贏利能力不強,剛起步時,還本都勉強,利息的負擔當然是越輕越好,這也是孟加拉國經濟學博士穆罕默德·尤努斯的鄉村銀行被稱為“窮人銀行”的原因,既是窮人,哪有借了錢反而對利率高低無所謂的道理?
其三,多數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低下和虧損嚴重,并非是向普通農民貸款利率低造成的,目前,個體農民貸款困難,所占比例也相當小,也因此,中國至今還沒有出現孟加拉國那樣幫助數百萬人脫離貧困的“窮人銀行”。實際上,如今大部分農村信用社經營狀況惡化,正是因為對貸款權失去監督制約,以致造成大量的呆滯貸款。如果有效控制風險,即使縮小向普通農民貸款的存貸利差,也是有利可圖的,而且,銀行其他賺錢的途徑還很多,絕不可能因數額不大的涉農貸款利率低,而使銀行的發展“難以為繼”。
當然,在幫助農民脫貧,達到一定生產經營規模后,利率自然可以逐步調高,當形成這樣的良性循環時,銀行與貸款農民也就實現了“雙贏”。因此,目前需要的是加強監管,消滅借貸款權尋租謀利的可能,讓優惠利率的貸款能夠及時到達普通農民的手中,也因此,在農民還亟需“放水養魚”的時候,宣稱利率不宜優惠,顯然是不合國情,也不合時宜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