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強調,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他指出,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志。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是實現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公共醫療改革思維核心中有三點深意。其一,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其二,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其三,重制醫改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是公共醫療的公益性。我們注意到,不管是各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的聲聲痛斥,還是一摞又一摞的紅頭文件,幾乎同時伴隨著10年醫改一起,均在“嘴上”和“紙上”強調著人民醫院的公益性。然而“小病拖、大病扛、惡病等著見‘閻王’”的醫衛社會現實生態始終沒有得到有效扭轉。
這便有醫療費虛高、百姓就醫難這只“皮球”一踢就是10多年;這便有一瓶幾毛錢的感冒藥可以經過數道關口到醫院的藥房里飆升至幾十元;這便有一邊是每年“兩會”代表、委員的詬斥聲聲,一邊還是一些醫院“一窩腐敗”,大收醫藥代表的“紅包”。
再者,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尤為急迫。當前重新進行醫改應首先號準“要脈”。為何要醫改?是因為跛足和失敗的醫改幾乎讓14億中國公民“為醫消得人憔悴”,一個原本還算小康的家庭,就因成員中一人得了大病,如果送其進醫院,隨即便會“醫垮”這個家庭的經濟基礎,便會“醫散”一個社會的“和諧細胞”。
而任何一項經濟改革,他的終極目的不外乎是為了使生息于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安適和諧,使改革的成果發散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從而實現藏富于民的理想,使全體公民得到平等的醫療保障。這個目的也是一項改革是否該存續下去的“試金石”。
其三,政府的責任擔當意識將直接左右著新醫改的成敗。誠如胡錦濤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肩負人民群眾健康的重任,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寶貴的,為民服務的政府就必須樹立尊重每個生命的從政守護意識,保障每個公民的生命安康是一個國家的法定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