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0年,以住建部為首的中央督察人員深入地方督察樓市,以便于國務院及相關部委考慮制定和調整未來的樓市政策。兩會在即,這次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樓市督察行動也將按照國務院要求,形成階段性意見。參與督察的住建部專家委員會一位專家對記者表示,預計從二季度開始房價還會呈現上漲,政策調控的力度在二季度后期將逐步加強,政策將出現明顯的“前松后緊”走勢。(2月21日《成都晚報》)
我把住建部專家的上述表示看成是權威聲音。我一向以為,中國房地產市場最大的風險不是有無泡沫、泡沫有多大、泡沫何時破滅,而是缺少真實客觀公正的權威信息,讓老百姓在“像霧像風又像雨”的海量信息迷亂中,不知道該信誰,無奈之下,只得“見風就是雨”亦步亦趨盲從別人投資消費。而且對決策者而言,真實客觀公正的權威信息,直接關乎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的效用和結果,進而維系政府實施房地產調控的公信力和滿意度。 然而,此番專家表示讓我弄不懂的是:一方面,其對“階段性成果”和下一步調控方向語焉不詳。比如:從今年1月下旬開始,住建部聯合國土部、發改委等九部委對地方政府進行督察,從此次重點內容看,2009年房地產市場中的熱點敏感問題成為了督察的重點,如房地產交易秩序整頓、土地出讓制度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實力度以及抑制投機性購房的效果等。按照國務院要求,2010年“兩會”召開之前,督察工作將產生“階段性成果”,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則根據督察情況,考慮制定和調整未來的樓市政策。然而,“階段性成果”是什么?督察情況究竟如何?有無問題?是什么問題?問題有多嚴重?如此等等,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相對于“階段性成果”和下一步調控方向的語焉不詳,專家對未來房價的走向預測卻說得十分具體明確。參與此次督察工作的相關專家對記者表示:“2010年房地產政策將轉向‘有保有壓’,因為今年宏觀經濟的任務仍是保增長恢復經濟,因此仍將發揮房地產的龍頭作用!彼表示,鑒于目前經濟復蘇所處階段,短期內信貸政策依然將保持偏寬松的環境,預計從二季度開始,隨著宏觀經濟增長繼續走穩,房價還會呈現上漲,政策調控的力度在二季度后期將逐步加強。房地產政策將出現明顯的“前松后緊”走勢,而房價相對合理或漲幅不大的二三線城市房地產政策還會適當放寬。我從中讀出的,與其說是調控信號,不如說是漲價信號。換言之,這是為房地產商打氣、讓老百姓泄氣的信號。 應當說,去年底以來的一攬子調控政策已然初見發力乃是不爭事實。年初以來國內房地產市場觀望氣氛漸趨濃厚,樓市的新增房源銳減,成交量一再萎縮。根據中原地產的城市監測數據,北京上海兩地成交量環比降幅達到約50%,成交量的持續低迷帶來了房價松動。我完全相信九部委通過督察樓市在“兩會”前向國務院上交的階段性成果,也相信“兩會”期間或之后,中央會基于正確判斷繼續出臺調控政策,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然而,在房地產走向仍然處于或直行或右轉或左轉的節骨眼上,在此眾目睽睽拭目以待高度敏感的時刻,代表高層權威的專家們還是慎言為好。即使要說,也要把能說的該說的都說出來說清楚,而不宜孰詳孰略。因為之先房市數次調控“屢高屢調屢調屢高”的經驗教訓昭示我們,作為代表權威聲音和政策動向的高層專家信息披露稍有不慎,則有可能誤導公眾,一方面藉以公眾心理作用擎肘削弱調控效用,形成虛假“剛性需求”為高房價推波助瀾;另一方面,藉以為開發商打氣加油抵消已然來之不易的調控效果,甚至出現“愈調愈高”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