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宏觀經濟管理需要變革。應該把宏觀經濟管理只針對實體經濟的傳統習慣,逐步變革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同時并舉的新方式。
12月1日《證券時報》報道了十教授上書決策層的事。這些教授鼎鼎大名,對資本市場關心的人都耳熟能詳。但有過若干教授反對于丹開講孔子,有過很多教授聯名闡述許多小學生都知道的道理;因此輿論對這次卻大多不看好,因為現在的教授太喜歡搞心靈雞湯了。 不過這次十教授提出的建議書,卻的確是一次對宏觀經濟發展和經濟管理模式轉型的分析和判斷。雖然他們的某些具體建議,如設立股市平準基金、國家外匯投資部門動用外匯儲備購買H股、大小非等問題,提出的見解未必都能讓人贊成,但把“振興股市作為恢復市場信心和落實十項措施的切入點”,無疑是正確的,是合乎市場經濟歷史邏輯和當下現實環境的。 股票市場作為經濟晴雨表的意義,在我國現實環境下的作用,已經無可回避,無法懷疑。任何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對股市大幅變化都是高度敏感的。 數據統計表明自2007年10月股市暴跌以來,滬深股市市值損失了24萬億,人均損失20萬元人民幣以上。這個損失最直接的承擔者是國內8000萬到一個億的我們所謂中產階級人群。這個人群實際是國內最有消費實力的部分,是擴大內需最要關注的經濟人群。 不是說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要轉型,要以國內消費拉動經濟為主嗎?不是要把投資拉動經濟和經濟依賴出口的成分降下來嗎?那么在宏觀經濟調整措施中,支持和幫助這部分有能力消費、有能力在股市上獲得財產性收入的人,應該有新視角下的大動作。 筆者不是完全同意十教授的具體措施,但筆者贊同他們所說的,我們的經濟構成實際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這個方向性的轉型,意味著我國宏觀經濟管理也需要變革。應該把宏觀經濟管理只針對實體經濟的傳統習慣,逐步變革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同時并舉的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