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美元究竟符合誰的利益?首先應該排除的是新興經濟體,這些國家依賴著美國的消費市場,并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同時,美元的走低也受到了包括歐央行在內的發(fā)達國家貨幣當局的批評,因為弱勢美元增加了它們控制通脹的難度。唯一有可能從美元貶值中受益的是美國。然而,這只是有可能,真實的情況可能并非如此。
首先,弱勢美元對美國的外部不平衡于事無補。美元貶值受到一些經濟學家的歡迎。美國長期的巨額貿易赤字意味著,要實現外部平衡,美元貶值是必要的。次貸危機爆發(fā)以來,美元更是在減息周期中義無反顧地掉頭向下。美國產品的競爭力在這一輪美元貶值中的確有所提升,出口因此得以提振,同時弱勢美元還抑制了美國的進口,降低了美國經濟對消費的過度依賴。
然而,美國的經常賬戶并沒有像期望的那樣得到改善。隨著美國能源對外依賴度的提高,進口原油的赤字抵消了美元貶值帶來的改善。結果是,美國一季度的經常賬戶赤字增加到GDP的5%,扣除掉投資收益等項目,貿易赤字占GDP已接近6%,和2007年相比,可以說沒有任何改善。
其次,美元貶值無法幫助美國減輕債務負擔。當然,美國可以用貶值了的美元來償還巨額外債。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對于持有大量美元的新興國家來說,唯一能讓自己的外匯儲備縮水的是美國資產的貶值以及美國國內通脹率的上升。美元兌本幣或是其他貨幣是在貶值,但我們不可能因此而大規(guī)模轉向其他儲備貨幣。既然我們在相當長時期內需要以美元的形式持有外匯儲備,只要美元在美國國內不出現大幅貶值,美國的債務就很難因弱勢美元而減輕,而利用美元對內貶值而逃脫債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最后,弱勢美元不能逼迫新興國家更多地承擔控制通脹的成本。這一點重要卻有點復雜。迄今為止,本輪通脹至少有三點與1970年代有所不同,這三個特征讓發(fā)達國家處于更有利的位置;其一,當前新興經濟體的通脹水平要高于發(fā)達國家,而1970年代歐美的通脹卻十分嚴重;其二,本輪通脹主要是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上漲,扣除這兩類價格的所謂核心通脹率并不高,在發(fā)達國家也是如此,由于食品在新興經濟體的家庭中占有更大的比重,結構性的通脹對其的負面影響就肯定要大于發(fā)達國家。其三,發(fā)達國家的產品市場和勞工市場已經變得更加富有彈性,這使得在這些國家發(fā)生工資—物價螺旋上漲的可能性大為降低;新興國家則不然,糧食價格的上漲以及油價的放開已對新興經濟體造成了嚴重的損害,越南就是最好的例子。
通脹在發(fā)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間的不對稱分布,決定了新興國家的貨幣政策必然領先收緊,就像我們已經在越南、印度等國家看到的那樣。然而,美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問題在于弱勢美元正在損害美聯儲控制通脹的公信力。如果本輪通脹僅僅是一個短期現象,那么上述故事就可能會上演,發(fā)達國家有可能全身而退,可是,一旦通脹周期持續(xù)下去,就像我們現在所能預期的,發(fā)達國家最終也將被通脹吞沒。事實上,美國國內的通脹預期已經開始上升。針對美國消費者的一項調查顯示,未來五到十年的平均預期通脹水平已經達到了1995年來的最高值。在英國也是一樣。公眾一年領先調查也已跳升至英國央行1999年開啟這項調查以來的最高值。
無論如何,弱勢美元都不應該成為一種戰(zhàn)略。這是對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的濫用。最終,沒有人能從弱勢美元中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