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1日起,世界貿易組織的30多個主要成員將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為期一周的部長級會議,力爭在削減農業補貼和農產品進口關稅、工業品和服務業市場準入等問題上取得突破,以挽救岌岌可危的多哈回合談判。
始于2001年11月、已歷時近7年的多哈回合談判,涉及世界65億人口中55億人的切身利益以及全球年貿易總額的97%。談判至今仍陷僵局,主要原因是在以往的歷次談判中,歐美等發達國家一直拒絕大幅度削減農業補貼,卻要求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開放工業品和服務業市場。
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拉米近日指出,歐美等發達國家已表示計劃把現有的農業補貼和農產品進口關稅分別削減70%和50%,并削減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品關稅。他們同時表示,按照“對等原則”,發展中國家必須在投資、金融等服務業領域對其進一步開放市場。
發達國家對于農業問題的上述表態,確實有積極意義。目前,它們每年的農業補貼總額已達3000多億美元,其中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為480億美元,歐盟為450億歐元。此外,歐盟還對進口農產品征收23%的高關稅,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也效仿歐美,借助農業補貼和關稅壁壘保護其農業。
上述做法對發展中國家造成了災難性影響。借助于高額補貼和高關稅,美國的農產品傾銷全球,而歐盟和日本等國也把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拒之門外。這導致發展中國家農業凋敝和大批農民破產。
發達國家目前計劃在農業問題上做出讓步,與此同時,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服務業市場,尤其是金融業市場。它們試圖借助其全球金融壟斷地位,強化對發展中國家金融與資本命脈的控制和盤剝。而發展中國家在經歷或目睹了近期金融危機的巨大破壞力之后,開始對國外投資和國際投機資本進行嚴格監管。那些放松國際資本管制的發展中國家,如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阿根廷等,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1年的比索危機中,其金融體系和經濟發展遭到了災難性打擊,并因此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動蕩和政治危機。
發達國家強迫發展中國家開放金融市場的做法,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西方電影中一個經典鏡頭:一列不斷加速的火車正在向另一列速度較慢的火車撞去,而已被人槍殺的火車駕駛員的右手,仍放在加速器的按鈕上。面對發達國家操縱的飛奔而來的金融自由化“火車”,為避免發生類似于“火車相撞”一樣后果嚴重的金融動蕩與危機,發展中國家在自身金融體系和監管制度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只能對發達國家說“不”。
因此,多哈回合要想峰回路轉,發達國家應該率先兌現其在農業問題上的承諾,同時不要強迫發展中國家貿然開放其金融市場。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言,如果發達國家不削減并最終取消其農業補貼,繼續強行推動全球金融自由化,它們試圖以新瓶裝舊酒的方式,在多哈回合談判中把損人利己的條款推銷給發展中國家,同時希望不被其發現的企圖,是無法得逞的。因為發展中國家已經識破了他們的騙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