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世界的原油價格是20美元一桶,從上海運一集裝箱貨物到紐約,海運價格是3000美元,如今則為8000美元;到了明年,如果原油價格如預計那樣漲到200美元一桶,這個價格就將變成15000美元。 可見,油價如果這么漲下去,將重新塑造中國的國際市場。眾所周知,中國主要的海外市場,除了日本外,美國和歐洲都是距離遙遠的地方。而中國的出口產品,多是體積和重量大、價值較低的制造業產品。古人言“百里不販粗”,意思是遠距離的貿易經營體積和重量小、價值高的產品(如金銀珠寶)非常賺錢,如果相反,則贏利不抵運費,精明的生意人不會去做。現代社會技術高度進步,交通運輸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乃至廉價的粗貨也可以長途販運。但是,這里的基本前提就是油價相對比較低。 在中國、印度、巴西這幾大崛起的發展中經濟體中,原油價格上漲對巴西威脅最輕,對中國則威脅最大。巴西不僅能源獨立,而且是世界原材料的主要供應地。由于世界資源的緊缺,巴西靠資源輸出,基本可以把運費的高漲轉嫁給購買者來承擔。印度雖依賴外來石油,但其制造業的出口遠比不上中國。有“世界辦公室”之稱的印度,接受的外包大量屬于脫離能源的白領業,比如電話服務以及金融、醫療、電子技術等。中國的出口則完全依賴于制造業,離開海運就談不上國際市場。更何況,因為中國屬于發展中經濟體中的領跑者,經濟增長帶來了勞動力價格的提高,人民幣升值也使中國產品變得貴起來。許多外國企業已經對中國的競爭力表示懷疑,紛紛推出“中國加一”的計劃,即除了維持在中國的工廠外,在越南等工價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建立據點,給自己留退路。也就是說,中國制造業的價格優勢已經危在旦夕,而運輸價格的提升,則可能是壓跨這種優勢的最后一根稻草。 舉個例子。中國的鋼鐵制造業在美國市場上本來有巨大的價格優勢。如今這種優勢正在轉向美國一方。道理很簡單:鋼鐵制造依賴人力較少,依賴資源和技術較多。中國在后兩項上劣勢明顯。況且,鐵礦石從巴西運到中國,比從巴西運到美國的距離要遠不少;然后還要把成品運往美國。如果運費都加一倍,這么笨重的粗貨如何還能在遠距離貿易中和人家競爭? 在本世紀的頭五年,油價和中國的勞動力價格都非常低,中國的制造業產品席卷全球。也就是在那時,美國的一些戰略家提請美國政府和企業界注意:美國對中國制造業的依賴已經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一樣嚴重。美國需要在中美洲等地區建立近距離的工業基地,以防不時之變。這些話當時很少有人聽,現在則成了美國企業的一個現實選擇。 隨著油價的攀升,美國市場看來已經離中國越來越遠。中國要迎接這一挑戰,必須做兩件事:一是發展對運輸依賴較低的服務業和高科技;一是取消對燃油的補貼,甚至開始加收燃油稅,以抑制國內的石油需求。本世紀以來,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最快,是世界原油價格上漲的最重要原因。如果中國的燃油價格上漲3倍,也不過就是歐洲的水平。這樣世界的原油價格就很難沖到200美元一桶。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大國,必須承擔對世界的責任。在全球化的經濟中,中國只有對世界負責,才可能對自己負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