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面臨10年來最為紛紜復雜局面的關鍵時刻,相關宏觀經濟管理部門,若能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穩定市場預期,進而拿出全局性的前瞻經濟對策,不僅是求解通脹、股市以及匯率等棘手問題的關鍵之舉,亦成為衡量決策管理層能否嫻熟駕馭大國經濟的一根標尺。
化解市場風險關鍵在于穩定市場預期
從經濟的短期風險來看,亟需密切關注三大風險的升高對經濟的破壞性沖擊:即,反通脹或致經濟硬著陸的風險,股市暴跌誘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以及匯率博弈失誤犧牲貨幣主權的風險。如若一國的經濟基本面沒有根本性的問題,則化解短期風險的關鍵在于穩定市場預期。 眾所周知,金融市場的危險性與魅力之處在于風險,隨著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風險波動的不確定性更大。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金融風險的累積乃至觸發金融危機在某種程度上是“加總效應”的反映。“加總效應”即是經濟中單個行為人理性決策的加總產生次優社會效果的現象。例如,當廠商和居民對銀行、貨幣或國家失去信心時,必然會出現擠兌或抽走資本的現象。盡管對存款者或投資者而言,其行為是理性的,但集體行動的“加總”卻會產生令管理層恐慌的貨幣或金融危機。從11年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到今天的越南金融市場的恐慌性崩潰,足見,信心是維系金融市場運行的無形基礎,一旦非理性預期積累到使人們喪失參與金融游戲的信心,則市場崩潰和危機蔓延會超出所有人的想象,進而摧毀一國辛辛苦苦取得的經濟成果。
尊重市場規律才能穩定市場預期
如何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穩定市場預期與信心?從現代經濟學以及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來看,政府的成熟監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基礎性的工作則是政府應該建立健全金融體系以及配套的制度環境。政府切不可過多地運用相機決策,否則,盡管可以收到表面的調控效果,但潛在的負效應很大,還會損害政府的政策聲譽,進而助長市場的投機情緒。 遺憾的是,中國迄今為止的宏觀調控依然有較多的相機色彩。股市監管即是一例。當前股市低迷的根因之一是市場信心問題,在宏觀經濟沒有出現根本性問題的情況下,股市不應非理性下跌,中短期來看,上證指數完全有可能保持在3500點至5000點。股市之所以近乎失控,問題仍然在于政策市。其實,政府作為守夜人,其監管政策的出發點理應是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培育投資者的價值投資理念,而不是逆市場預期的調控行為。但是管理層去年突然提高印花稅的行為,已經被證明為是一種無固定規則的政策選擇,實際上是損害了市場預期。而決策層前一階段做出降低印花稅的決定,原本希望解決市場信心不足和股票過度供給的問題,其結果反而被市場操縱者利用。 現代經濟學一再證明,政府政策相較市場變化是滯后的,任何政策制定都要經過決策程序,而政策形成過程往往又離不開利益集團討價還價,交易成本很大。如若宏觀經濟政策的不穩定性,會使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將很大精力花在琢磨政策的變動上,而非考量市場的基本面。而就中國的股市生態來說,實力雄厚的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影響政策的執行,甚至可以預先利用信息不對稱來投資并獲利。而對于毫無話語權的中小投資者來說,只能亦步亦趨,任由宰割。其結果必然導致投資者的預期隨政策變動,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監管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實際上恰恰是政府政策失靈的體現。不幸的是,當下市場參與者在幾乎絕望的情況下,已經把大部分希望寄托在政府政策的變動上,而忽略市場基本要素的變動,從而進一步強化了的政策市的發展邏輯,其結果必然導致與價值投資策略背道而馳。 我們冀望,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務必維護自己的聲譽,盡力消除政策變動帶來的系統性風險,降低投機行為的幾率,避免市場的異常波動,在化解系統性風險的同時,拿出全局性的前瞻經濟對策。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穩定市場預期,展現高水準的經濟駕馭能力。
(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應用經濟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