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股市火爆、樓市震蕩,加之居民可支配收入被支配到了各個領域,關心宏觀經濟成了一種時髦。經濟統計數據這類原本枯燥無味的東西,從小眾走向大眾,預測也層出不窮。 幾個宏觀數據大類中,近來流行的是對消費物價指數也就是CPI的討論,看漲、看跌,甚至看平都屬于正常討論范疇。但詳細觀察卻可以發現,國內經濟評論漸漸正沾染上昔日股評的惡劣風氣。看漲者拿出“前高后低”的說法左右逢源,看跌者則可以把沒預料到的上漲推給“結構性”,看平的論客則可以用“相對穩定”的說辭來進行后期加工。這樣,嚴肅的宏觀分析實際上被矮化成了一個與算卦差不多的職業。 以CPI的數據論,觀其大略當然就是看所謂的大數,如這次的四月數據8.5%。但是,筆者提議不要簡單、孤立地理解CPI。目前媒體流行的是公布同比數據,即今年四月較去年四月的漲幅。實際上,如果是根據所謂“外推式預期”來判斷短期趨勢,那么更應該參考環比數據,即今年四月較今年三月或一季度末的數據。按照目前同比數據做判斷,只能看到漲幅巨大,建立中短期宏觀圖景的難度仍然較大。 其次,CPI數據本身也分層次。比如8.5%這個大平均數下面就包括了城市、農村兩類不同地區的物價水平子項。而按照消費品構成,又分為食品類、衣著類、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水平等若干細項。我們應該提倡觀察入微,因為正是各個組成細目的變化反映出了主要矛盾,而后者對總量趨勢產生決定性影響。舉例來說,四月數據中,城市上漲8.1%,農村上漲9.3%,這本身已說明通脹具有“通殺”城鄉的趨勢,且物價上漲根本不能成為城市“反哺”農村的途徑。 第三,CPI實際的影響效應也應被對應細化。現在,一談CPI,就是“牽動各方神經”,仿佛所有人都懼怕那個叫做CPI的東西。如果社會發展了,利益團體進一步細分和顯性化,比較正常的情況就應該是有喜有憂。比如,水、電及燃料價格上漲7.1%,那據說面臨嚴重虧損的電力行業職工會稍展眉頭;車用燃料及零配件價格上漲7.9%,拿國家補貼的石化行業職工可能會更happy,等等。 事實上,在目前中國民眾了解經濟運行狀況管道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咱們光盯著CPI啦,房屋均價啦,人均收入啦這類很大、很寬泛的數字來勁兒,很可能因為某些特殊利益群體提前霸占了話語權,有意識地引導輿論并因此導致輿論“失焦”。最后,CPI的概念倒是貌似深入人心了,但社會公眾的利益福祉是否增多卻沒多少人說得清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