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8日宣布,從2007年12月25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此次調整后,普通存款類金融機構將執行14.5%的存款準備金率標準,該標準創20余年歷史新高(12月8日《新華網》)。
央行今年第十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有這樣幾個情況不容忽視:從背景上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過去3天,在這次會議上確立了明年將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的要求。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人士都紛紛預測,如果不出意料,央行將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但是,僅過三天就宣布第十次上調,還是出乎了意料。央行指出,此次上調旨在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從緊貨幣政策要求,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從幅度上看,一改前九次每次上調0.5個百分點為一個百分點,不再“溫柔”。從歷史水平觀察,高出20年來最高水平13%的1.5個百分點。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上期實施的13%準備金率沒有包括央行要求商業銀行留存3-5%的支付備付金,如果加上備付金,實際的存款準備金率在16%以上。準備金率上調空間仍然有。以上這些都充分表明,中央確定的2008年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要求,已經于2007年歲末拉開了帷幕。 2007年是我國貨幣政策運用率最高,調整次數最多的一年。但是,針對當前的物價水平、偏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以及股市、樓市等資產價格的過快增長。出現了一股“宏觀調控無效論”“貨幣政策無效論”的思想。筆者認為,貨幣政策不是無效而是效果很大。從物價水平上看,如果沒有央行頻繁、及時使用貨幣工具進行調控,今天的物價指數決不僅是這么高,經濟決不僅僅是偏快而已經過熱。從最近的股市、房價來看,雖然貨幣政策不主要針對這些,主要是從防范信貸風險角度出發,但是,客觀上已經對樓市起到了調控作用。房價目前的“拉鋸”狀態,其實是從央行的第二套房貸新政開始的。前九次上調準備金率,已經起到了收縮商業銀行內部流動性過多,放貸沖動過大的作用。一些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已經感覺到了內部流動性瞬間的吃緊。一些商業銀行由于內部流動性不足,連被其看作安全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也被迫停止了。怎能說“貨幣政策無效”呢?比起計劃經濟時期控制貨幣投放總量,國家一個命令銀行全部停止貸款相比較,貨幣工具調控手段不是那么立竿見影。但是,對經濟發展的損害非常小。我們孜孜追求的宏觀調控要運用間接手段的目標終于實現了,這是一個極大的轉變。格林斯潘在任美聯儲主席時,于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歷時一年半時間,13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從1%上調至4.25%,每次0.25個基點,既遏制住了經濟過熱,又沒有對經濟發展損害太大。因此,可以說,“宏觀調控無效論”者是拿計劃經濟時期思維來看待當前宏觀調控政策。 在從緊貨幣政策的主導下,提高準備金率以及提高存貸款利率等手段的實施,必須處理和兼顧其他方面的一些情況。必須兼顧擴大就業的要求。從緊的貨幣政策如果掌控不好,將會減少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這是明年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必須認真處理好的問題。必須兼顧和處理好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問題。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將會使商業銀行更多的資金被凍結到中央銀行,而中央銀行目前付給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利率是1.89%,而商業銀行吸收的三個月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已經達到2.88%,一年期達到3.87%,對商業銀行來說被凍結這部分準備金與吸收存款的利差嚴重倒掛。還有可能會使商業銀行出現由于流動性緊張,為了保支付或者其他項目的應急,被迫在銀行間資金市場高息拆借資金的情況,大大增加資金成本。 同時,必須注意到,旨在遏制流動性過剩的準備金率的頻繁使用,只能收縮商業銀行內部流動性。而造成流動性過剩的外匯儲備不斷增加主要是貿易順差過大造成的,而這種狀況的形成有世界產業轉移等復雜因素導致的。從這個角度說,僅依靠央行來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可能會出現一木難支的情況。 因此,建議央行適當提高存款準備金利率,減輕商業銀行利差倒掛對經營的壓力;希望相關部門與央行積極配合共同遏制流動性過剩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