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醫改方案主張,在現有體制中嵌入一個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即通過政府財政投入,向城鄉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免費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只需要個人分擔少量成本的基本醫療服務。該方案負責人認為我國政府有能力負擔全民保健的費用。
近年來,有關醫改的爭論一直都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爭論雖多,各方的目標卻是一致的,即“構建一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分歧主要只是一個路徑選擇的問題。激進者認為,中國醫改的方向應徹底復制國外的成功模式,將現有醫療體制完全推翻重建;保守者認為,中國醫改無須照搬國外的所謂成功模式,只需在現有醫療體制之下做出相應的修繕和改進即可。 此次方案,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現有醫療體制,卻在現有醫療體制中嵌入了一個由政府埋單的“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可以說是一個介于激進與保守之間的漸進式方案。表面上看來,這個方案前所未有地突出了醫改的社會福利色彩,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這個方案,便會發現,它的高調并不能掩蓋其背后暗藏的隱憂,而這暗藏的隱憂正是源于全民醫保繞不過的三道坎兒。 首先是社會公平這道坎兒。以往,很多人將醫改簡單地視為一個政府投入的問題,似乎覺得,國人享受不到平等的醫療資源,關鍵就在于政府投入不足或國家經濟實力不夠。實際上,資金只不過是實現全民醫保的物質前提,除了它以外,實現全民醫保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制度前提,那便是一個能否確保社會公平的實施機制。很明顯,我國尚缺乏一個這樣的實施機制。我國現有的醫療保障體系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醫療資源配置不公問題。如今,農村與城市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精英階層與普通民眾之間,所得到的醫療資源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城市人口占有著大量的優質資源,而農民,關于他們普遍納入社會醫療保險的議題至今還沒有提上日程,通過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所能給予他們的醫療保障也是極為有限。可見,全民醫保,如果是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中進行,即使投入再多資金,也難有公平結果。 其次是醫療改革機構這道坎兒。經驗表明,任何一個成功實行全民醫保的國家,都有一個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和公益醫院并駕齊驅、良性互助的醫療系統。這三類醫院各司其職,公立醫院和公益醫院主要負責對全體公民的醫療保障,具有明顯的福利性質,而私立醫院則以向富人階層提供優質、奢華的醫療服務為主,具有明顯的營利性質。而在我國,由于沒有將福利醫療體系和營利醫療體系分離,公立醫院、公益醫院同時扮演著“醫療福利提供者”和“醫療商人”雙重角色,在現實運作中,他們的營利色彩更是遠重于福利色彩,有些公益醫院甚至既吃財政飯又賺高利潤,兩頭通吃。毫無疑問,在這樣一種醫療機構營利化的格局沒有完全打破之前,任何所謂的全民醫保嘗試都不過是“空中筑樓”而已。 最后是醫藥分家這道坎兒。長期以來,由于財政投入不足,我國形成了醫院通過藥品價格加成收入彌補運營和發展費用不足的“以藥養醫”模式。這種模式產生了醫療腐敗、藥物濫用、藥價虛高等諸多弊病,也是導致人們“看病貴”的罪魁禍首。廢除“以藥養醫”模式,關鍵就是要實行醫藥分家,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醫療成本高企不下的“痼疾”,最終為全民醫保的實現創造條件。現在看來,這道坎兒,我們還沒有邁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