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我開始關注虛擬經濟方面的問題,匯率問題也是其中之一。1999年,我提出了中國匯率改革“三步走”的戰略,從釘住美元到釘住一籃子貨幣,最后到自由兌換。此后,我一直從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可兌換、資本項目開放和金融系統改革等方面進行思考和研究。2007年,在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后,我于2009年寫了一篇文章—《論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下一步—建立靈活的人民幣匯率雙層目標區》,報送給中央領導。此文經胡錦濤主席批示“請送家寶同志閱研”,溫家寶總理批示“請岐山同志閱后轉人民銀行參考研究”。此文后來收入2009年出版的我所著的《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第三集中,并發表在《經濟界》雜志2010年第1期及第2期上,在各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009年7月,我擔任主任的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承接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金項目—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相關問題研究,由我擔任項目總負責人。此項目于2011
年年初完成,共提交了以下五份報告:一、匯率制度選擇和關鍵因素分析;二、國際經驗研究:匯率制度改革與資本項目開放順序、金融發展的關系;三、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演化與評價;四、人民幣籃子匯率指數的構建;五、匯率政策與管理—構建人民幣匯率目標區的重要問題。
鑒于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2011 年3
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中又明確提出要“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從而使我產生了將多年來的研究與思考成果寫成一本專著的想法。在我的門生和弟子們的支持下,以我的那篇文章為基礎框架加以擴充,歷時1年多才完成了這部呈獻給讀者們的著作——《人民幣國際化之路》。
本書共分為8章,第一章帶有總論的性質,主要從目標、手段和過程三個方面論述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內涵,并分別論述了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可兌換和資本項目開放三個方面的問題,及其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關系,提出了10年內基本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和時間表的安排建議。
第二章根據我在1998年提出的虛擬經濟論點,分析了與匯率有關的六個問題。探討了貨幣脫離金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后的虛擬化傾向、兩類購買力理論、資本流動的虛擬化、虛擬經濟膨脹的影響、匯率作為政治博弈工具以及在匯率安排選擇上的難題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第三章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年來發布的《匯兌安排與匯兌限制年報》中對各國匯率安排新舊事實分類法的數據,分析了金融危機后國際匯率體系的變化,并對影響匯率安排的各種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
第四章以已經實現自由浮動匯率制的日本、智利、波蘭和新加坡四個國家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這四個國家的匯率制度改革與資本項目開放順序以及金融發展的關系,為中國匯率制度改革及資本項目開放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第五章分六個時期論述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演化過程,對每個時期匯率制度變化的背景、措施和效果進行了分析和評論。
第六章對均衡匯率的決定理論、實際有效匯率權重因子選擇理論以及學術界對人民幣匯率影響因素及低估程度測算結果進行了總結,使用多國競爭力模型確定一籃子貨幣權重,構建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將此人民幣匯率指數為標的,使用均衡實際匯率模型計算了人民幣均衡匯率,以此作為人民幣目標區中心匯率的參考依據。
第七章探討了資本項目開放的含義和趨勢,評述了各種測度資本項目開放程度的方法,比較了世界主要國家資本項目開放情況,回顧了中國資本項目的開放進程,并使用實際資本流動規模指標、金融市場指標、儲蓄—投資相關分析三種方式分析了中國1
2~2012 年的資本項目開放程度。
第八章從流動貨幣、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四個層次分析和論述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實施途徑。
本書的一些章節是按照我的總體思路并在我的具體指導下,由我的門生和弟子楊海珍、李平、龍文、李自然、郭琨、熊圓、荊中博、周舟、董慧妍、王軒和曹丁木等人搜集文獻并整理數據,寫出初稿后再經我審改后定稿。因此可以說本書是在集體勞動成果的基礎上,由我作為這個集體的導師和代表最后完成的。為此,書中凡是集體研究的成果均用“我們”,而我個人的觀點則用“筆者”來表述,以示區別。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盡管按照我的要求努力做到論點與論據相結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統計推斷和案例研究相結合、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結合,但仍可能存在不少不當之處,歡迎讀者們批評指正。